驗證國防捐

《驗證精實案》一書內容,佐證國防部問卷調查有七四%學生贊成以「國防捐」折抵役期,充分顯示年輕人不願、不甘,甚至不屑當兵。然而「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旦開徵國防捐,不管國防部如何粉飾,那就是募兵制,而且勢必影響國家安全乃至內政安定。

中國兵制總是由農兵漸次變為傭兵,亦即每個朝代初期多為徵兵制,後來就改成募兵。大致原因是:建國之初百廢待舉,政府要獎勵農桑以振興經濟,但因大亂之後農田荒蕪勞動力缺乏,乃解散軍隊並授以田畝,可是國防仍然重要,於是徵召農民服兵役,且由於農民習於寒暑耕作、日晒雨淋,很能忍受戰爭的辛勞與苦痛。及至衰世,經濟體系垮掉了,勞動力過剩,農民淪為流民,政府乃將流民收編為軍隊,成為募兵制。但是流民好逸惡勞「聆敵則懾駭奪氣,聞戰則辛酸動容」,臨戰不脫逃就算好部隊了,且紀律更差「賊來如梳,兵來如篾」,經濟更殘破,流民越多,政府軍消化不了,乃成流寇,於是天下又再大亂。這幾乎是每個朝代的輪迴模式,但若因國庫財源匱乏而把腦筋動到役男頭上,那就會加速由盛世轉入衰世、亂世。

看看唐朝的例子:唐朝初期沿襲南北朝以來的府兵制,基本上是徵兵制,男子二十從軍、六十退役(那時候六十歲已經是花甲老人,因而才會有〈木蘭辭〉出現),可是由於佛教興盛,受度為沙門(未必出家)者可以免除徭役,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以天下用度不充……度道士僧尼,不可勝計」,「其所未度,唯善人與窮人」。這個方法救了一時之窮,卻造成丁口減少,用今天的財政術語叫做「縮減稅基」,同時善人與窮人心理不平衡造成民怨,唐朝的國勢自此向下沉淪。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