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裡的台灣國家競爭力?

每年的四、五月左右,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簡稱IMD)公布當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當然所引用的數據是前一年的資料。不過,通常我們要拿到細部資料還是得等到六月底左右。有了細項資料,才有辦法較精確地解讀其所代表的含意。

基本上,IMD全球競爭力報告是採用多構面的分析方法,構面因素共區分為各項準則指標的評比、投入面因素評比、地區投資吸引力評比、整體競爭力評比等四類。而後三類構面因素為綜合型因素,亦即三因素是由多項不同的細項指標(或稱為判準Criteria項)組合而成。至於細項指標內容每年會作局部的增修,所以指標個數每年不同,去年共計二百八十六個指標,而今年增加為三百一十四項指標。

通常一國的經濟成長決定於該國的國民所得之水準,以及該國的特徵屬性(如政府政策、地理位置、教育體系等因素);因此,IMD認為一國之競爭力越強,越能促進該國家的經濟成長,而影響競爭力之因素也必然附著於影響經濟結構之特徵因素,如資產與轉換能力等因素。是故IMD將一國的經濟結構性特徵作為構建競爭力之投入因素基礎。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