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道化」到「政治化」

交通部日前公布兩岸小三通規畫原則,初期先開放海運通航,並以一區一港為原則,採定點、定期、定線方式進行;初期規劃「金門料羅港──廈門」、「馬祖福澳港──福州」兩條航線;至於通航的船舶必須為客輪及貨輪。

小三通,千呼萬喚始出來,真令人感觸良多。金門、馬祖原是福建的一部分,無論地緣、血緣,距大陸遠近於距台灣,但政治因素卻把金門、馬祖綁入了「台、澎、金、馬」這一塊,與近在咫尺的福建卻反倒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敵對關係」。隨著兩岸大政經關係的演變,金門與廈門、馬祖與福州之間的小政經關係自然也受到牽動,經濟、社會的民間因素終於浮現出來,向既有的政治、軍事的公權力權威逐漸形成一波強過一波的挑戰。雙邊經濟活動日趨頻繁,但兩岸當局卻有不同的處理態度,在台灣,視之於非法的走私,在大陸,卻視之於合法的小額貿易,夾在中間的老百姓,則在遵守法律與服從經濟規律之間備感為難,動輒得咎。此外,由於金、馬與福建之間,醫療資源與水資源存有差距,兩地之間如能通水及使金、馬居民在必要時能到對岸就醫,無論就生活便利及人道上均有必要,但此等交流亦因受制於兩岸大政經形勢無法進行。

一九九三年,兩岸「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第一次正式提出「兩馬(馬祖與馬尾)先行」、「兩門(金門與廈門)對開」的小三通建議。台灣當局認為這是中共的統戰,且自恃三通乃己方最大籌碼,乃不予理會。未料不過幾年時間,兩岸之間,政經情勢丕變,一方面大陸經濟成長速率快過台灣,兩岸經濟差距有明顯縮小之勢,經濟(如拒絕三通、採取戒急用忍)做為台灣籌碼的價值快速流失,反倒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匡限,也正因為如此,逐漸蘊積成另方面質疑、挑戰台灣當局政策的民間壓力。迫於此等形勢,新政府乃至於民進黨不得不在三通政策上有所調整。但大三通畢竟動見觀瞻,且必然涉及兩岸當局在中共所設前提即「一個中國」原則下的政治談判,故為台北當局排拒,於是乃從小三通入手,試圖由小三通「引渡」到大三通。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