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半導體聯盟解散,廠商出手搶人

兩年前開始籌備的「半導體聯盟計畫」,工研院投入新台幣上億元, 今年二月,有七家公司簽約,原本預定七月一日成立。現在卻匆匆解散,我國研發環境又倒退回上個世紀了嗎?

由工研院電子所主導,七家國內上市上櫃半導體公司首度合作,兩年以來投入上億台幣的「前瞻性半導體技術研發聯盟」(ASTRO),上週傳出了就地解散的消息,代表我國研發環境又倒退回上個世紀了嗎?

半導體聯盟的「深次微米」研發團隊人員似乎已無力顧及。六月十五日,工研院表明政策不明的情況下,半導體聯盟已不可能在七月一日成立,有人已開始打包行李,有人開始忙著寫履歷表,有些人則依依不捨。畢竟當初也抱著理想而來,從最盛時期的兩百多人,到現在的九十人,仍是廠商爭取對象。還包括其中約二十名的作業員,解散消息傳出後,馬上就有國內大廠的總經理親自走訪電子所,希望整批接收這批人員!

從七○年代,工研院電子所的半導體「銅製程計畫」,成功轉移到民間變成「聯電」;八○年代的「VLSI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變成了後來的「台積電」;到九○年代的「次微米計畫」變成了後來的「世界先進」,說明政府單位所主導的研發計畫,對我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居功厥偉。而現在「半導體聯盟」解散,也說明了我國自從一九七四年以來成立電子所的研發功能,已面臨另一階段的改變。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