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夾娃娃機店面多了,所以我有空時也會去夾個一兩百塊。我會去夾,一方面是因為二十幾年前的高中時代「夾不起」,因此現在有點補償心態,就像小時被禁打電動,40歲以後狂打電動的人那樣;另一方面是夾些品項好的布娃娃,帶回去小孩也可以玩。

因為娃娃機店面擴增得太快,甚至有點浮濫,因此各界多以「蛋塔式狂熱」來比喻,認為這熱潮撐不久。但有次我在學校門口的夾娃娃機店聽到了一段對話,讓我發現這現象底下還是有些值得深思的學問。

當時我正熱情的挑戰一個在「槍位」(夾娃娃專有名詞,指得是再一動就可夾出來的好位置)的布娃娃,身後卻擠了幾個女學生在看。有人看,當然會帶點壓力,為了讓她們先轉移目光,我暫時低頭整理錢包中剩下的十塊硬幣。

這時我才聽出她們對話的內容。她們雖然是在「看」,卻不是在看我夾,而是來「看台子」的。她們正在跟一位台主(機台的擁有者)對話,問說是否還有機台要轉租,租起來多少錢,這個產業的成本效益概況如何。

我轉頭看了她們一眼,大概都是大三、大四學生的模樣。就對話內容來看,她們對於這產業不太瞭解,卻非常有興趣投入。那台主問她們是否自己會夾,她們回說「不太夾」,但看到很多人在夾,想試著經營看看。

那30來歲的台主也大方分享租金與成本的基本概念。因為「偷聽」得太專心,害我多花了幾十塊錢,還是沒把「槍位」上的娃娃夾出來。就我個人在社會走跳的經驗,這些學生虧本的機會很大,但因為湊幾萬塊就能進入市場,合資租個一台來做點小生意,也還算是「賠了沒差,當做學經驗」。

至少這種勇於嘗試的想法讓我有點驚訝,現在年輕人常被批評是「沒膽」、「試都不肯試」,但我在進一步瞭解之後發現,「夾娃娃機台主」多半是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依市場分潤來說,台主虧損的機會非常高,但「店主」、「機台製造商」與「商品生產者」幾乎都是穩賺不賠的。這些年輕台主在瞭解虧錢機會頗大的狀況下,還是敢衝,的確是讓人耳目一新。

上述經歷也讓我每次進娃娃機店面時,都會格外注意店內的人物角色。我發現在許多顧客其實是台主,他們也是在「打台」,就是投錢夾娃娃。當然,不是夾自己的,是夾別人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台主實際上是去「補貨」的。他們相對瞭解娃娃機的性能,只要投十塊,就知道那機台好不好「打」,如果被發現有「爪力強」「甩幅大」「會卡爪」的機台,就會打到清台,並把夾出來的貨品放回自家的機台去擺,或是上網賣給其他台主。

這種「同業相殘」慢慢變成主要獲利來源。你不難發現有些機台內的商品外包裝破破爛爛(因為被一打再打),實在是無法引起普通人的挑戰欲望,但還是有人在打,那八成就是台主「在補貨」了。一個產業發展到出現「內循環」,基本上大概也很難有什麼美好未來。

更大的問題是盜版商品充斥,或是包裝打開後發現表裡不符,這都會挫傷一般民眾對於這個產業的信心。

許多評論者認為,這個產業正如過去的每一次高速展店熱潮,「當你注意到他」時,就已經是「最後一手」,實質上已走向衰亡。但我認為這波抓娃娃熱潮和之前的「蛋塔」大量展店潮有許多不同之處,或許沒辦乏直接類比。

最主要就是因為投入的成本低,有許多你「以為他不會嘗試做生意」的年輕人跳下來參戰。就算幾個月後熱潮衰退了,這些年輕台主被掃地出局,他們仍不會就此一蹶不振(反正虧也沒多少錢),卻會因此學到某些蠻重要的東西,像是市場運作原理,人吃人的社會現實,還有這個產業是怎麼做到死掉的。

就算會賺錢,賺那幾萬的收入,也根本沒啥意義,但學到「這樣搞不行」,或許才是能終身受用的部分。很多人直到五、六十歲,都還不具備相關常識,然後一倒下來,就連累害死了無數人。那才是問題之所在。

至於年輕人,想夾就夾,想當台主,就當吧。開店是從錯中學,就像夾娃娃的樂趣,是用無數失敗墊出來的。如果老是一出手就成功,久了也會很空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