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志明市南邊的第七郡富美興,此區可以說是西貢的「信義計畫區」,無數的高級商辦跟住宅大樓拔地而起,嶄新華麗的市容輝映著越南欣欣向榮的經濟。在富美興裡,有許多韓國社區,街道的招牌多以韓文呈現,猶如19世紀的歐洲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區。在許多越南人印象中,富美興就是個「由韓國人開發的韓國區」。

然而,一開始這幾千公頃的新市區開發其實跟韓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初把這片越戰沼澤地扭轉成西貢繁榮市區的,是響應李登輝南向政策的台灣企業─中央貿開集團。如今,西貢人大多不知道這件事,對台灣的印象,僅止於郊區的台資工廠或者曾經造成環境爭議的「福爾摩沙公司」台塑集團而已。

韓國政、商雙管齊下,培育東協戰將

在西貢時,我報名了胡志明人文社會大學的越南語班,全班只有12位學生,卻有7成是韓國人,不像來自印尼、菲律賓、泰國的同學,學習越語多只是出於興趣。這些韓國人有老有少,多是企業幹部,為了工作需要而學習外語;他們之中,既有年近60、擔任三星集團主管的崔伯伯,也有20幾歲,擔任化學公司業務的韓國女孩。

類似的情形不只發生在越語班,在越南大學中,最多的留學生就是韓國人。不管是在北方第一志願的河內國家大學,還是在南方最高學府胡志明國家大學,外籍生幾乎都是韓國面孔。走在河內和胡志明街上,總能看到許多韓國家庭出遊,舉目看到的大型廣告都是韓國品牌,三星幾乎包下了河內機場的所有廣告。

韓國政府鼓勵年輕人向海外發展,提供各種獎學金,三星更是全額補助,甚至捐助學校蓋韓國學生的專屬宿舍,讓學生能專心學習。在定期考試中,成績不合格的學生會被遣返回國,而且須賠償學費;成功畢業的,必須和三星簽2年到3年合約,學生在工作前,早已掌握越語基礎、了解當地文化且適應當地生活,起跑點遠超過台灣青年。

台灣人習慣住廠區,韓國人規定住市區

韓國人這麼積極,那台灣人呢?據統計,在越南的台商已經超過6萬人,且超過7成聚集在胡志明市周邊的工業區,既然如此,為什麼市區很少看到台灣人?這些台灣人去哪了?

答案是:他們全在工廠裡面。

外派越南的台幹大多住在公司提供的廠區宿舍,樓下就是辦公室,在台商的工廠裡,越南員工都會講中文,餐廳提供的是台灣菜,電視放映的是TVBS、三立電視台。這樣的模式,讓許多剛來的台幹較無適應問題,用中文就能溝通、吃住都還很台式,但在廠區建立一個台灣味生活圈的同時,也隔絕了台幹融入越南的機會,許多台幹外派到越南5、6年,一句越語都不會講,能接觸真實越南的機會,僅止於每周一班的派車去市區,如此不管在此工作幾年,永遠都是越南的「外人」。

韓國人作法完全相反,就算在廠區工廠上班,也強迫員工要住在市區,不同於台幹大多單身赴任,韓國公司要求攜家帶眷,把孩子也帶來,進入越南學校學習當地語言,有些更有遠見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送到台灣學校,孩子在家講韓語、出外說越語、在學校學中文,未來能掌握至少3種語言,20年後,這些孩子就是韓國新一批的東協戰將。

三星5年計畫,反轉產業結構

2007年,越南的主要經濟結構由紡織、製鞋、石化產業構成,台灣是越南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可以說是台商撐起越南半邊天。這些台商在20年前因舊南向政策進駐越南,當時的越南政府十分重視台灣,甚至設立台灣事務委員會,專門處理對台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