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只有自序而沒有他序的書,台大法律系退休教授陳志龍大笑說,「因為書裡面內容把金管會和一些人全部都得罪光光了!沒有人敢幫我寫序。」

出書沒有人敢幫忙寫序

今年1月中,陳志龍從任教30年的台大法律系退休,相隔不到半年出版了《集團化公司治理與財經犯罪預防》一書,書中指控台灣不斷被掏空的主因,正是政府和集團勾結貪瀆犯罪。「為什麼財經弊案這麼多?若是沒有行政、司法的包庇,只靠財團根本玩不出把戲。」

回顧出版這本著作的過程,陳志龍笑說,當初出版社原本有意邀請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寫序,但曾看了看後拒絕,說「這我沒有辦法寫啊!」

因為陳志龍整本書的核心就是在拆解財經犯罪的結構。簡單來說,這就像大大小小的肉粽串,一個串一個形成共犯結構。第一層是「公貪瀆」,政府透過徵稅的方式不斷從人民身上拿錢,但卻又濫用稅金。接下來第二層是,政府和私人集團一起「分享好處」,透過BOT、營建、基金會、金控等管道,再間接從人民身上吸金。

陳志龍指出,像是現在的金管會根本是「金不管會」,所有的官員全部都在處理枝微末節的小事。以近期鬧得最沸沸揚揚的兆豐案為例,鉅額的罰款竟然由全民埋單,老百姓有權利知道真相,而非一再以營業秘密為由,拒絕向人民說明。

德國經驗能夠成為借鏡

陳志龍從2000年左右開始研究經濟犯罪、財經刑法,至今已經近20年。「擋人財路」的結果當然是引來很多批評和攻擊,不少人說他盡談些「陰謀論」,「這在國內雖然很冷門,不過在歐洲、尤其是德國早就是顯學,有其脈絡。」陳志龍解釋。

畢業於以跨領域刑事法研究著名的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陳志龍,師承已過世的著名人權法律學家、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前副院長郝思曼(Hassemer)。「德國當年和現在的台灣差不多,經濟犯罪愈來愈嚴重,相關研究都進入爆發期。」

歷經過黑暗期,德國痛定思痛進行改革,像是在1990年代即設立了「經濟犯罪重點檢察官」、2002年設立「聯邦金融監督單位」,經濟犯罪雖然不可能消失,但他們對此進行強而有利的監督。「西方諺語有一句話,『信任很好,但監督更好』,不過德國的閣員說這都不夠,他們要『保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