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暴增,京都居民悲鳴》一個旅人嘆:日本這麼大,為何台灣人只想去京都?

今天朋友轉貼一篇朝日中文新聞給我,標題是:既有氛圍消失、巴士擠滿人 外國遊客暴增京都居民悲鳴,內文主要是提到今年京都祇園白川,停辦了27年來的慣例-夜櫻點燈活動,其中的原因,就是深怕過度聚集的人潮,會使得當地擁擠到無法消化的程度。文中也提到,在地人困擾外國人於當地拍攝婚紗的問題,甚至排隊在自家門口拍攝,對在地人生活造成影響。我也問了我住在京都的朋友,擁擠的公車,水洩不通的道路,這樣的現象或許不是全部,但已經可以說是部分區域的日常。

遊客暴增,京都居民悲鳴》一個旅人嘆:日本這麼大,為何台灣人只想去京都?
▲你只想去京都嗎?或許只是還不清楚自己還可以去哪裡?

京都還是你最想去的地方嗎?

其實這篇文章我在一兩個月前,就分享日文版在我粉絲頁上,並且也提到某國外做的調查,外國人最想去的排行榜,京都已經略降名次,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外國觀光客太多。其實我並沒有要針對京都說什麼,也並非不愛京都。因為只要是觀光客太多的地方,就會讓在地日本風情大減,要是又剛好都說你我都聽懂的語言,頓時之間會沒有出國的感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好玩的地方,大家都想去,飛機票越來越便宜,自然就集中在那些最熟悉的地方了。

遊客暴增,京都居民悲鳴》一個旅人嘆:日本這麼大,為何台灣人只想去京都?
▲漫步在靜謐的小鎮也是很有味道的,問題是...風格小鎮在哪裡?

觀光客分流找出自己的旅行目標

唯一的解法,就是引導觀光客分流,不要唯有東京、京都、大阪好,讓有能力的旅客,可以進一步的朝向其他地方去旅遊,四國、山陰山陽、東北等等地方,也很值得大家去旅遊,也就是日本政府積極推展的「地方創生」的一環。這時候旅客本身的旅遊技能(交通工具熟悉度、語言、環境適應、能否自駕等)就會產生很大的差別。具備各項技能的旅客,其實就會是地方旅遊的尖兵,可以先一步開拓其他旅客還沒去到的地方(目前有很多部落客就擔任這樣的角色)。等到地方累積一定的人氣與旅客數,該地方應要去發展地域性的旅遊服務,像是一日tour,或是城市特色活動(如手作體驗)、水上或登山等大自然活動等等,讓旅客可以更深入體驗日本各地風情。

遊客暴增,京都居民悲鳴》一個旅人嘆:日本這麼大,為何台灣人只想去京都?
▲逛逛骨董市集也是非常有趣

遊客暴增,京都居民悲鳴》一個旅人嘆:日本這麼大,為何台灣人只想去京都?
▲水上活動也是某些地域的特殊資源

語言門檻是旅行的阻礙?

目前這些在地特色活動,大部分都沒有中文或英文的服務,也就是完全需要仰賴旅客自己的語言技能,可說是推展不易,接受度也比較有限。但難道不會日文的,就只能挑大城市去,或是比較不熟的地方就得跟團嗎?

我個人認為跟團確實是很棒的方向,現在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特色行程,我合作比較多的雄獅旅遊,就推出不少有趣的、過去少人嘗試的行程。但如果你更期待靠自己的雙眼與雙腳感受日本,那麼增進自己的旅遊技能,就是勢在必行的功課了!

旅行其實是看自己想看的東西,像日本有些縣市就會做中文化的資料,起碼有第一層的溝通。如果去日本只是吃吃東西、買買東西,都沒有涉及到文化層面(我指的文化不指是傳統文化、還有人與人的交流、技術的交流、甚至商業交流),其實都還是比較淺薄的,而且是很容易去過一次就當作去過了,打勾叮咚叮咚,下次可以換一個地方。譬如說,只去過札幌一次,買買吃吃逛逛,然後說札幌我去過了,下次要去別的地方。恕我直言:「這樣的旅行,其實去哪都一樣!」

遊客暴增,京都居民悲鳴》一個旅人嘆:日本這麼大,為何台灣人只想去京都?
▲旅行中偶然路過的風景,或許才是記憶裡最深處的美

獲取知識才是旅行的王道

個人認為,旅行的前提是在於「知識的獲取」,如果我們都不知道那邊有什麼,又不會說當地的語言,就只能去碰運氣,這樣的旅行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可能所感受的層面就會比較表面。因此若能學習初步的語言、了解一點點文化,就不會只是走馬看花、打打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