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如果今天是「全家」或「萊爾富」去蘭嶼開店,還會被說破壞傳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如果今天是「全家」或「萊爾富」去蘭嶼開店,還會被說破壞傳統?

如果今天是「全家」或「萊爾富」去蘭嶼開店,還會被說破壞傳統?
來源:DuReMi@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尤子彥
商周茶館 2014.07.17

小七打算去蘭嶼開店,惹來眾人議論。「以後穿丁字褲的老人,還能像在達悟人經營的雜貨舖那樣可以賒賬嗎?」、「捲入現代化的漩渦,蘭嶼的文化會慢慢被遺棄...」是反對當地應有小七的論點。正方觀點則是,「蘭嶼人有自己決定生活方式的權力,外人何必指指點點」等。

但在我看,正反兩方的爭辯,都是沒搔到癢處的假議題,因為,除達悟族之外,其他原住民部落早多有便利商店,也並沒因為這樣,滅絕了當地提供賒帳服務的商店;若說因此捲入現代化漩渦,那麼,亦應呼籲島上恢復秉燭夜書的生活形態。這樣說好了,如果今天是「全家」或「萊爾富」去蘭嶼開店,還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的爭論嗎?

我認為不會。理由很簡單:因為全家不是超商龍頭,成為箭靶的機率甚低。講白話,「小七該不該去蘭嶼」的問題不是出在便利商店或現代化,而是「小七」本身!

廣告

竊以為,這場論戰的核心議題,應是「我們該如何和自己一手養大的通路龍頭(巨獸?)共處」。

換言之,小七登蘭嶼,之所以成為話題,乃因其集團兼具食品通路雙料龍頭的地位,強力召喚了本島消費者,潛意識裡頭對於便利商店愛恨交錯的集體焦慮。

這樣焦慮,來自真實存在的威脅,而面對通路霸權的威脅,日本人比台灣人更有感。

《商業周刊》1389期轉載了日本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日經》,一篇「揭開日本7-Eleven霸道真相」的報導,該文揭露日本7-Eleven通路作風強勢的一面。諸如:要求供貨商擴廠但拒絕出資、把供應商的新技術放入口袋、拆解明星產品後另找代工廠推出自有品牌商品等,全只因7-Eleven等同全日本最大型的商圈,許多明星商品都要仰賴它銷售。不只對上游供應商,在榨取加盟主的利益上,也毫不手軟。該文陳述,日本7-Eleven去年展店數居同業之冠,但手法卻是「密集展店淘汰出最佳地點,讓加盟主自相殘殺。」

廣告

日本7-Eleven的霸道作風,等不等於台灣小七的經營手法,我不知道。但今年7月11日,統一超商董事羅智先在第5000家小七開幕時,自得地說了一段話,則讓我倒抽一大口氣。他說:「7-ELEVEn已經普及到像每天呼吸空氣一樣,(平常)不覺得空氣了不起,但空氣被抽走了就活不下去」,「如果5000家店同時歇業一天,就會很有趣,當然這無法實驗。」

不是我想太多,在開店數創新高的場合說這話,難道,羅董您在暗示大家:「那個,我就是唯一能決定要不要抽走空氣的那個人?」

但說實話,我亦完全不能同意,某位作家和藝人所言,基於保全蘭嶼文化理由,小七不應登島的論點。文化,是一連串文明的進程,半世紀前,就服務業文明發展程度,台灣之於歐美先進大國,不也形同如今蘭嶼之於台灣嗎?那麼,當年亦該阻擋金髮洋人的麥當勞、SOGO三越等日系百貨,進到如仙境的福爾摩沙島?

進入核心議題:「我們該如何和自己一手養大的通路龍頭(巨獸?)共處」

事實上,這頭通路巨獸,正是被全體台灣人所豢養出的。從社會學的觀點,台灣便利商店密集度全球第一,亦是過去30年來,台灣政經發展的典型果實。

首先,政府透過無限擴大通路的經營自由度,容許超商業務包山包海,尤其,成為收繳水費、電費、取火車票等準公共服務的平台;法規上則對通路的飢渴擴張毫無警覺性,例如,不需任何一張廚師執照,便可賣起三餐外食,開辦全台最大的連鎖餐廳。

其次,上游供應商無法抗拒大型通路的甜蜜誘惑,如進貢般搶送最新產品,盼通路採購主管臨幸;控訴剝削的背後,實則是自投羅網的一廂情願。

最後,則是消費者妄想白吃「便利」的午餐,以為端坐超商內吹冷氣還能免費翻閱報紙;小孩下課直奔超商座位區等爸媽來接,也省了安親班的費用。

在這個生態鏈,我覺得最悲慘的,莫過於那些壓上自己身家開店的加盟主,他們滿懷創業當頭家的夢想,卻落入隨市場飽和,投資報酬率越來越低,但店卻被迫越開越大、不斷擴充,以滿足總部成長KPI的鐵血成長要求。

正因為超商已發展成無所不能,它的經營風格該何去何從,遂超乎了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的狹隘思考,而是關乎人民生活福祉的增減。更直白說,這頭通路巨獸,已悄然接手政府的「治理」角色,但其危險便是在此。畢竟,逐利乃企業天性,但別忘了,資本家是隨時可能抽走「空氣」的。

因此,抵制或進場購物的行為本身,即意涵了民主實踐的正當性,如同《當企業併購國家-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Noreena Hertz著,經濟新潮社出版)一書所提示:「當傳統投票逐漸被視為政治表達的無效工具時,『購物』,被一般人民發現其中附有新的政治力量,人民可以透過購物的選擇權利來直接表達其理念,而不是透過傳統的代議制度式的民主運作…」

若要我舉圈叉牌,表態贊不贊成小七去蘭嶼開店?我贊成。因為,我認為,那些認定一家便利商店,便會摧毀達悟族文化的漢人,其心態和把核廢料堆到蘭嶼一樣,都是本著把歷史共業移出台灣本島的私心。先前是核能發電的共業;今天則是活在24小時被通路巨獸籠罩的共業,卻希冀有朝到蘭嶼一遊時可避之的情懷。

比起蘭嶼該不該多一家小七,我更在乎的是,這樁開店風波,能否觸動以下思考:

一、當代價顯而易見時,你我沉溺於「便利」的需索無度,該不該要有個盡頭了?
二、如果不想讓資本家掌握「空氣」的切換開關,是不是自己也應準備幾罐氧氣瓶?
三、為何台灣沒有因為創造了「全球便利商店密度第一」的奇蹟,帶來國家整體競爭力同步提升呢?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開店 全家 萊爾富 蘭嶼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