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不理財又想變有錢?最多只能擁有一張信用卡 + 兩個銀行帳戶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財經 | 投資理財

不理財又想變有錢?最多只能擁有一張信用卡 + 兩個銀行帳戶

不理財又想變有錢?最多只能擁有一張信用卡 + 兩個銀行帳戶
來源:Anthrocopy@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羽根田修
精選書摘 2014.06.30

提款卡只要一張就夠了

你的錢包,該不會塞滿了紙鈔以外的東西而變得鼓脹不堪吧?金錢是不會回到這種居住環境不佳的錢包來的,因此需要立刻加以整理。

規劃錢包必須由整理開始,也就是從丟棄東西開始,接下來再考慮收納的方式。首先,把錢包的所有內容物都拿出來,概略分為「現金」、「準現金」與「其他」三大類。

廣告

所謂的「準現金」是指能像現金一樣使用的物品,例如銀行或郵局的提款卡、信用卡、電子錢包、現金券(圖書禮券、商品券)等。

錢包只能是「現金」「準現金」所居住的家。除此之外的物品,請移到別的地方保管,或是丟棄。

其中特別讓人難以判斷的,我想也許是「準現金」的處理方式。

擁有複數提款卡(=銀行帳戶)的人,如果能將卡片整合為一,管理起來也會更為輕鬆。如果擁有數家銀行帳戶,在哪裡、何時、提領了多少金額?提款時的現金狀況為何?等事項變得難以掌握,管理起來十分麻煩。

廣告

此外,要掌握複數銀行帳戶的餘額也非常困難,會發生「原本以為有錢但其實沒錢」的狀況。

在換工作或是搬家等人生的變化期,確實會有銀行帳戶的數目變成複數的情況,因此需要多加留意。目前沒有使用的銀行帳戶,請先確認是否有利用該帳戶自動扣繳,然後將其結清關閉吧。

順便一提,日本的靜止戶裡,有總金額高達530億日圓的「寶藏」沉睡其中。全日本二十歲以上的人口數為1億480萬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平均可以分到506日圓。也許在你的靜止戶頭中也沉睡著寶藏,請關閉沒有使用的銀行戶頭、將這些寶藏拿回手中吧。(靜止戶指的是十年以上未經使用、存款餘額在1萬日圓以下的銀行帳戶。上列靜止戶總金額為2010年度的政府調查結果,不含郵政儲金、農漁會等金融機構之金額。日本的人口數則是總務省統計局2012年5月的確定資料)

分為「日常生活用」與「儲蓄用」兩個帳戶

剛剛提到應該整合為一的帳戶,我將其稱為「日常生活用帳戶」。

應該將薪資轉入帳戶,然後將離公司或住家近的銀行帳戶等,對自己最為方便的銀行帳戶設定為「日常生活用帳戶」。

薪資應該轉入「日常生活用帳戶」,租金、水電瓦斯費、電話費、網路費等費用也應該利用這個帳戶自動扣繳。這些費用如果都要到便利商店去繳納的話很麻煩,應該辦理每月由銀行帳戶自動扣繳的手續。

也就是說,如果金錢的轉入與自動扣繳都彙整在一個銀行帳戶的話,基本上放入錢包的提款卡只要一張就綽綽有餘了。

雖然我說「要放進錢包的提款卡只有一張」,不過除了「日常生活用帳戶」之外,請再多準備一個另外的帳戶。

這就是「儲蓄用帳戶」,是存放每個月累積下來的儲蓄金額的場所。設定由日常生活用帳戶自動轉帳,每個月都將現金從日常生活帳戶移轉至儲蓄用帳戶。

而自動轉帳的金額,應該以「如果是這個金額,之後不會因現金不足加以挪用、在毫無勉強的狀況下可以存下來」的金額為標準。自動轉帳日設定在發薪日的次日就OK了。

總之,最初以絕對不會挪用的最小金額轉存儲蓄帳戶,能控制支出之後,再逐漸增加轉存金額即可。

當然,儲蓄帳戶的提款卡不會放入錢包,如此一來就能輕鬆保持帳戶內的餘額。

我推薦利用證券商的證券帳戶作為儲蓄用帳戶,不僅利率較銀行帳戶高,也能為將來的投資佈局做準備。

不帶信用卡

信用卡的優點是,即使現在沒有錢,也能透過分期付款或紅利點數折抵的方式,立刻購入想要的物品。

在網路購物的時候,信用卡也非常方便。人在家中坐,購買的重物也會自動送到家門口。一個按鍵就能輕鬆購物,就算購買的物品送到府裡,也許有人會就這麼原封不動地把東西給擺著吧。

我非常能夠理解使用信用卡購物的心情。但是,信用卡會麻痺我們使用金錢的感覺。因此,不必要的物品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購入。如果不徹底防堵花費支出的缺口,不論到何時都無法存到錢。

儲蓄金額近乎於零的人,「不帶信用卡」乃是基本原則。

在實體店舖消費購物時以現金結帳;網路購物時則利用銀行匯款、貨到付款、超商付款等方式。如此,即使不用信用卡也能購物。

換句話說,這些方法能促使我們有真正使用金錢的感受。在存款金額達到某個程度之前,請將信用卡逐出錢包之外。

針對電子錢包(卡片型式),也請用和信用卡相同的方式來處理。在突破零存款的情況之前,不使用電子錢包。不過,考慮到付款時必需準備零錢的麻煩,每次在電子錢包內存入兩千日圓的小額儲值,是可以接受的實務做法。

我認為,存款金額必需達到每月淨收入十個月份的時候,才有資格使用信用卡。

不過,所持有的信用卡張數僅限一張。保持錢包中的卡片張數不增加,我推薦選用可以一卡多用的信用卡。

例如說,在信用卡的功能之外,有可以當作悠遊卡使用的捷運系列信用卡、或是點數回饋比率高的集點型信用卡等。我自己因為需要出差的工作很多,使用的是「JCB+悠遊卡+日本航空(JAL)」的聯名信用卡。此外,水電瓦斯費、手機通話費等,若設定為每個月從信用卡扣繳,就更易於累積紅利點數。

丟掉集點卡與折價券

錢包是現金與準現金居住的家。除此之外的物品,應該全部將其逐出錢包。

不該出現在錢包中的代表性物品包括:集點卡、折價券、掛號證、健保卡、駕照、OK绷、累積點數明細表、計算紙、御守、籤詩等。

其中特別讓人討厭的,應該就屬集點卡與折價券了。我想也許在各位的錢包中,都有好幾張根本沒在用的集點卡或集點券吧。

我自己也曾經將許多集點卡放在錢包中。不過,到家電量販店購物、從錢包中拿出集點卡的時候,店員卻對我說「雖然裡面的點數可以扣抵1千9百日圓,但已經過了扣抵期限了」,我腦海中的「點數神話」也因此而崩潰。

回想起來,「能夠靈活運用購物集點」這件事根本沒發生過。就算累積了點數也只能扣抵微薄的金額;折價券也是,「想用的時候早已過了使用期限」的狀況經常發生。

聽說有人的錢包中,光是集點卡與折價券就有48張,這真是太會收集了。不過想到要從48張之中找到自己所需那一張的麻煩、還有在一旁等著的店員與在身後排隊的客人的不耐煩,應該會讓人感到不寒而慄吧。

如果持續讓集點卡佔領錢包,要累積點數也得花費相當的工夫,優點實在是很少。請停止「為了累積點數,反而產生了購物上的浪費支出」如此本末倒置的行為,這只是受店家的行銷招數所惑罷了。

因此,我除了每個月一定會光顧一次以上的店家,其餘的集點卡或折價券都會全數丟棄。

使用頻率高的集點卡,因為有助於實行節約,留下來也OK。若以一個月會使用一次以上為基準來衡量,我的錢包裡剩下的集點卡僅有兩張。丟掉其他的集點卡不但令人心情輕鬆,也可從結帳時尋找集點卡的麻煩中解放出來。反正都存不到點數,找卡片的時間反而變成一種浪費。

如果能做到這種程度,錢包的內容物也會變得清爽整齊,不知為何會有一種變身為有錢人的好心情。

我雖然丟棄了許多集點卡,但有一部分的集點卡被我移放到卡片夾中。是對開之後可以收納四張卡片的卡片夾(要隨身攜帶也十分方便)。一年之中僅會使用數次的卡片、不能丟棄的卡片等,就收納在這個卡片夾中。

舉例而言,儲蓄用帳戶的提款卡、開戶券商的卡片、掛號證、美容院的卡片、家電量販店的集點卡等。無論如何都無法丟棄集點卡的人,請先將所有的卡片移至卡片夾,經過半年之後再度檢視,應該就能判斷自己應該丟棄或使用哪些卡片了。

代替身分證明文件,有許多人會將駕照或健保卡放在錢包中吧。

駕照是開車時所需的證件,因此我將其放在車內(當然也有車內物品遭竊的疑慮,請依照自身情況判斷)。另外,健保卡則夾放在行事曆中。不管是駕照或是健保卡,一年內大概都只會用到一次左右,因此我不會將它們放在錢包裡。

無論如何,首先將錢包內的所有物品拿出來,然後請徹底堅守「現金與準現金之外的東西不能放入」的原則。放進錢包裡的卡片,應該以提款卡一張、電子錢包一張、集點卡一∼三張,合計五張以內的情形是最理想的。

書籍資料

書名:錢包斷捨離就能招財:早就該知道的財富整理術
作者:羽根田修
譯者:方瑜
發行日期:2014/06/12
出版社:天下雜誌

羽根田修

製造業工廠costdown顧問。

1973年生於東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研究所畢。

曾在久保田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生產工廠的成本控制相關業務。其後轉職至日本企業革新顧問股份有限公司(JBIC)。最近十年成功地削減製造業工廠成本金額達九十九億日圓,可謂日本第一的製造業成本控制顧問。以專精於化學、金屬、塑膠工廠等材料/加工產業的成本控制顧問身分,指導生產工廠的節能、品質改善、流程改善及整理(5S)。其座右銘為「製造業就是人才養成業。透過成本削減作業,將工廠的工程師培養成專家」。

此外,將工廠的降低成本手法運用到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確立了「達成儲蓄目標的整理術」。力行實踐自己「儲蓄要從整理開始」的理論,達成淨資產總額為月收入一百倍的目標。以存款為本金購買了數棟出租用公寓,身兼房東的身分。目前也提供以無法整理、無法儲蓄的人為對象的個人諮商服務。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信用卡理財 銀行帳戶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