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成功者的姿勢》與自行車界的「天王們」一同環島(上)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焦點人物

成功者的姿勢》與自行車界的「天王們」一同環島(上)

成功者的姿勢》與自行車界的「天王們」一同環島(上)
台東池上伯朗大道,田徑窄又長,車隊以等速、等距前進,留下完美畫面。沒有一件事,不是靠團隊完成!(攝影:程思迪)
撰文者:尤子彥
商周茶館 2014.06.10

1958年,教父級導演李行,拍了部轟動武林的「王哥柳哥遊台灣」,成為台語電影經典。2014年,也是業界教父級人物的巨大/捷安特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則主演了驚動萬教的「標哥安弟騎環島」,再添自行車業界一頁傳奇。

採訪之故,五月上旬,我隨同「芳齡」80歲的劉金標、巨大執行長羅祥安等人,完成全程12天、共966公里的自行車環島之旅(詳見《商周》1386期封面故事--「單車上的逆風對話」)。一夥人同騎自行車,首先的趣味在於,穿上緊身車衣這一刻起,身分便去階級化了,不再稱彼此什麼董事長、執行長的,大家一樣都是「車友」,不一樣的只是小腹凸出的弧度。亦無男女性別之分,只分騎得到終點,和騎不到終點兩種人。

也因此,創立全球營收規模最大自行車集團的劉金標董事長,一路上我稱他「標哥」;頂著招牌光頭的巨大集團執行羅祥安,大家則喚他「安弟」。一行人浩蕩前行,頗有出門在外,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江湖氣味。

廣告

標哥安弟一路上的英勇事蹟,不待多言。想說的是,對此行也完成人生第一趟單車環島的我來說,和這群自行車業老闆們一起環島,沿路學習成功者「姿勢」的難得體會,遠比擁有屢創新高的巨大股票還值錢。

成功者一號,維樂工業董事長余彩雲。

維樂(VELO)是全球最大的高級自行車坐墊專業代工廠,很多人都用過它們生產的產品,因為可以騎上武嶺的YouBike坐墊,便出自維樂。

上回我見彩雲姐,也是採訪她騎環島。6年前,她隨由國內主要自行車零件廠成立的A-Team大老闆們,首次挑戰單車環島。當時已年過60歲的她,才剛學會騎腳踏車不到半年,是真的從不會騎,必須有人在後面扶著,才能起步前進那種開始;總算學會了騎直線,但下車動作還沒熟練,卻就被趕鴨子上架,踏上環島征途。

廣告

但這回,她儼然已具備準自行車選手架式,在售價逾二十萬元的公路車上馳騁,一路上是領先集團的要員。我看她進步神速,她則觀察我騎車姿勢,到了第三天,她終於忍不住開口,糾正我雙腳外八字、誤用腳底板施力,邊騎邊扭屁股不打緊,還兼小腹鬆馳下垂的「蠻式騎車法」。

「縮小腹、立骨盆」她囑我,騎車秘訣無他,唯靠自我提醒正確姿勢,一開始當然覺得勉強,但久了就習慣成自然。「車隊裡頭誰有在練車、誰是新手,我不用說你自己看也知道,有練過的騎車姿勢就是好看!」她點醒我。

確實,成功者的姿勢果然不一樣,和我們這種陪騎玩票的,差別在於每一個動作的細微處。例如,腳掌和踏板中軸的接觸點,應落在腳底板最寬處的「芝麻球」骨。又例如,騎車時,上半身得靠骨盤撐起,而不是拿兩隻手臂當柺杖撐;上坡時重心向前、下坡屁股要後挪...等。總之,成功者的姿勢之所以漂亮,是來自無數細節的堆疊。這是我學到的第一課。

當然,彩雲姐沒說的,是成功者台上一分鐘,台下多年功的這一段。用標哥的話說,人們往往「只看老闆吃肉,沒看過老闆被打」。我後來才知道,從上回環島到這次,期間,她曾因下坡摔車,右腳關節開放性嚴重骨折,坐輪椅復健了大半年,「腳好了之後,我整整有三個月,遲疑要不要再跨上(自行車)坐墊...」她說。

成功者二號,桂盟集團董事長吳盈進。

從台南出發往高雄騎去的路上,路況平順,但那天我屁股開始作痛,因而落在隊伍最後。全球最大鏈條廠的桂盟集團董事長吳盈進,沿路陪我聊天,轉移我撞牆的低落心情。他分享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成功者上坡哲學。

他說,因為聽過太多老鳥,騎自行車下坡栽跟斗,發生意外斷手斷腳,所以,他只騎上坡不騎下坡。以攻台灣公路最高點、海拔3275公尺的武嶺為例,他的騎法是,先把汽車開到山頂,再攜自行車搭車下來,從山下騎上峰頂,完成攻頂後便收兵回府。

問盈進兄,為什麼要這麼麻煩?更何況,這種騎法,豈不就享受不到下坡飆速的爽度?他的回答是:「因為攻頂帶來的成就感,以及隨之而來的過度自信,往往讓人輕忽了下坡的風險,這是真正導致意外的心理因素,關鍵不在技術問題」。

至於犧牲下坡飆速的爽度,難道不覺可惜嗎?他則反問我:「那得要問你自己,究竟你騎車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我鍛鍊,還是圖一個『爽』字?」

他不騎下坡的理由,讓我想起,曾創下中國登頂聖母峰最年長者紀錄的對岸地產商-萬科集團主席王石,所說過,多數攀登聖母峰發生山難的山友,並非攻頂沒成功,而是為了達成攻頂壯舉,太晚下山遇上風雪,才回不來的。犯的也是,貪圖眼前攻頂爽度,卻忘了平安回家才是旅行目的地的謬誤。

第12天:東北角海岸-衝過黑暗隧道。(攝影:程思迪)

成功者三號,鋐光實業董事長林文華。

第5天,從四重溪轉進縣道199,上坡騎到飽的環島天堂路,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當大夥氣喘吁吁攻上牡丹水庫時,只見自行車零配件大廠鋐光實業董事長林文華,不但早已抵達休息點,欲窮千里目,更再上攻水庫的管制區,一派輕鬆徜徉山林間。

當時,我以為,這些人實在體力過人,爬坡當喝水。直到後來幾天,才逐漸明白,騎自行車,光靠體力還不夠,如能掌握好變速技巧,調整齒輪比、搭配最適的回轉速(RPM),真的可以一直騎,都不會覺得疲累。

隨團的前自行車國家代表隊選手張壽生說,騎自行車最高境界,就是有如鴨子划水般,在激烈變速同時,維持相同回轉速。尤其比賽時,這樣才能讓對手察覺不出,你打算衝刺的準備動作。

沿途指導我變速時機的文華兄告訴我,若真想把變速練好,唯有靠多騎車,而且「只有騎上坡,才能練好變速能力,如果是在河濱自行車道,就算騎一百公里也沒用。」

稍微知道鋐光這家公司過去的業內人士都知道,20多年前的一場工廠大爆炸,導致其親人與數十名員工重大傷亡事故,是文華兄心中永遠的痛,但如今鋐光卻又再度昂然在自行車業界,不但跨國經營,更是零配件廠轉型成功的典範。環島12天,我沿路一直揣摩著,面對事業經營的崎嶇和起落,究竟是怎樣的意志驅使,讓這些成功者,不但屢挫屢戰,而且一次比一次,姿勢更趨完美?

環島結束前一天,在往福隆的「舊草嶺隧道自行車道」,一個上坡路段前我落鏈了。休息時,標哥走過來問我,「聽說你剛落鏈?」我回答:「是阿!」他接著對我說:「騎自行車和事業經營一樣,都要提早應變,不要等要上坡了才開始變速。以前我剛學騎的時候,也是經常落鏈…」

延伸閱讀:
衣錦還鄉的眼淚》與自行車界的天王們一同環島(中)
Ubike害台北市自行車店倒兩成》與自行車界的天王們一同環島(下)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維樂余彩雲 自行車 標哥 夢想 捷安特 巨大 劉金標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