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何要讓小學生讀財經雜誌?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商業周刊》閱讀課

職場 | 教育趨勢

為何要讓小學生讀財經雜誌?

撰文者:陳建榮
暖心讀冊 2014.05.22

攝影/許世穎

在教育部所訂的小學課綱裡,「閱讀」並不是正式課程中的科目,但卻涵蓋在每一個科目中。一來,閱讀能力是學習任何知識的基礎;二來,正式課程中沒有提到的內容,都可以透過閱讀課來呈現。無怪乎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閱讀活動的推廣。

閱讀的素材,除了傳統的書本及報章雜誌外,在網路盛行後,上網就能瀏覽到各式各樣的訊息,有感於許多不錯的內容很適合拿來做為小學生的閱讀素材,從2010年起,我開始整理一些精彩的網路文章,編製成閱讀學習單和學生分享,結果頗受家長好評。

廣告

然而,網路上固然有不少感人的絕妙好文,尤其編者所選的文章多為勵志題材,但有時不知其出處,甚至對內容查證無門,最後往往只能以「故事」視之。但故事和真人實事給讀者帶來的感受和啟示是不同的,就如同看小說或電視,在明知劇情是杜撰出來的情況下,閱聽大眾即使能被曲折的情節內容所吸引,然而在蓋上書本或關掉電視後,那股感動的情緒很快就會平復如常,甚至會以理性思維來評判其合理性。畢竟人們是不大會把虛擬的故事當真,因而回歸現實面,勵志題材還是要以真實案例為宜。

基於上述理由,我開始涉獵各大財經雜誌網站,搜尋各行各業的成功案例。從知名財經雜誌取材,其優點是報導人物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報導內容也有嚴格把關,真實性比街談巷議高得多。更重要的是,在媒體品牌加持下,文章的說服力倍增。

閱讀真人實事故事,知識、勵志兼得

以真人實事做為教學素材,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我所任教位於彰化的鄉村小學,學生中約有四分之一屬於東南亞新住民子女。長久以來,東南亞被國人視為落後地區,新住民媽媽普遍受到歧視,連帶的「新住民子女」的標籤,也給孩子帶來無形的成長壓力。差別態度來自於,以他們祖國的經濟實力論輕重,說穿了是有嫌貧媚富的味道。要扭轉這一偏差印象,最重要的是讓人們了解,近年來東協十國的經濟實力有驚人進展,已是世界經濟板塊中表現頗為突出的一區,新住民的祖國經濟發展其實是蓄勢待發的。

廣告

因此,我藉由《商業周刊》的「深入全球最大綠色油田」一文,讓學生與家長認識印尼在生質能源上的優勢。透過文章告訴學生,印尼的天然資源相當豐富,是深具發展潛能的國家。我們要體認現實,多接觸此一區域的經貿動態,有助於扭轉人們對新住民祖國的刻板印象,對於提升新住民子女的自信與身分認同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印尼的綠色油田所在地是貧瘠且乾旱的,卻能在荒地中發展出綠金經濟。我也藉此引導孩子思考本縣農業的發展問題。例如彰化縣為了取得民生及灌溉用水,長年抽取地下水,以致發生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此篇文章時,便可以讓他們借鏡印尼經驗,省思本地水資源運用的合理性,雖然這不是孩子們可以解決的問題,但能藉此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關懷環境的種子,就已經達到我的目的了。

用故事取代說教,教養效果更好

我也曾在網路上看到《商業周刊》的「統領三千人拾荒,堆起營收六十億王國」一文。該文談的是一位由拾荒起家,後來成為資源回收大亨的真實故事。主人翁的發跡過程曲折感人,不必添油加醋就已經比連續劇更精彩了。我如獲至寶,事實上,這篇文章在我的班級中也曾發揮重大的教育作用。

「拾荒」在環保意識的加持下,早已正名為「資源回收」,然而我發現在學生中,還有許多人仍以古早的「撿垃圾(台語)」來稱呼,只要提到這個詞,就充滿鄙夷的眼光與訕笑。家人中有靠回收資源以貼補家用的學生,就成為嘲諷的對象。我自己小時也曾和鄰居玩伴在田間撿拾廢五金變賣,原本只是單純認為可以換些零錢花用,沒想到家父得知之後怒不可抑。那個經驗讓我體會到撿破爛是件使人難堪的事。沒想到在環保意識抬頭,資源回收已是全民運動的今日,學生還是有意無意複製了上一代對拾荒者的鄙視心態。

我在分配學生打掃工作時,也曾因為提到「撿垃圾」三個字,下面立刻傳出一陣詭異的笑聲,只見幾個頑皮男童眉來眼去的起鬨,另一角落則是有人眉頭緊蹙,敢怒不敢言。當我會意之後提出糾正,起鬨的人自以為沒有指名道姓,一副不落把柄的有恃無恐狀。確實,都高年級了,誰還會聽老師說教呢?只要歧視拾荒的觀念不改,就算老師在課堂上能夠一時壓住這股鄙視氣焰,私底下呢?傷人的玩笑話可隨時會說出口的。要警惕學生不要狗眼看人低,最好的做法就是給他們看到相關的成功實例。這篇文章正好派上用場。

在給學生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先向學生預告:「別瞧不起撿垃圾的人,有人就靠撿垃圾做出了大事業。」多數學生直覺反應是:哪有可能!不過當孩子讀過這篇文章,不服氣的人也啞口無言了。文章主人翁提到自己在街頭撿破爛所受的屈辱和他的辛酸歷程,凸顯了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缺德與不當。此時,我要求孩子們反思,若是被你嘲笑的對象,未來也成就了大事業,而你卻只是平庸不起眼的一般人時,你將如何面對他呢?受委屈的人別嘆氣,只要肯努力,拚出一番事業,就是對瞧不起你的人,做出了最大的報復。有了這篇文章做後盾,教誨頓時變得鏗鏘有力。

這就是真人實事的力量!正因為這是出自《商業周刊》,頑皮學生們就算有眼不識《商業周刊》,起碼知道這是真實報導,從此不敢輕易在這個話題上造次了。我不確定學生們是否打從心裡拋棄對拾荒者的蔑視,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個對「撿垃圾」感到自卑的孩子,就算再度面對他人的嘲諷時,心理的抗壓力已經提高了。

財經專業文章,孩子也能看得懂

你一定會質疑,《商業周刊》是專業財經雜誌,讀者群多屬社會菁英,一般成人閱讀時或許都還頗覺吃力,這樣的文章適合拿來給小學生讀嗎?我心中起初也曾浮現這個疑問,但其實《商業周刊》雖是以財經商業訊息及評論為主,然而亦不乏成功人物的報導。我認為他們的奮鬥態度及成功法門,一樣可供學生效法,更別說新的產業趨勢是孩子未來生活所必須認識的。有人嘲諷教師是以過去的知識來教導現在的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既然如此,藉由優質的閱讀素材提早讓學生接觸當前及未來的產業趨勢,豈不是美事一樁。

此外,《商業周刊》記者的寫作文筆與說故事手法,都相當生動活潑,對學生的閱讀及寫作也有示範效果。至於專業名詞部分,本書在編輯時,已盡量隨文注釋,讓小學生也能看得懂。

所以我一開始便鎖定以成功者的奮鬥故事、企業主的經營心法及產業新趨勢來選題。隨後則發現《商業周刊》裡也有公益事蹟的報導,對於生命意義與人生價值有發人深省的效果,是相當理想的道德教育題材。勵志、產業趨勢,還有社會公益,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課題,但是教科書受限於篇幅,無法面面兼顧,我相信,透過閱讀課來提供補充,是最佳做法。

我把從網路上費心篩選而來的好文章加上簡單的導讀與自編評量,編輯成閱讀學習單,除了印出來做為學生的閱讀素材外,也將內容張貼在部落格上與人分享。這是本於取之於網路,還之於網路的出發點。2013年間,《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總編輯王之杰,在我的部落格中發現了他所採訪撰寫的「他在體制外教出千位數學資優生」也被編成了學習單,便將此訊息告知出版部總編輯余幸娟,因而促成此書的出版。

對我來說,出版此書的目的,並不完全是讓學生們多讀一些好文章,多認識一些未來趨勢而已,同樣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可以藉由閱讀這些成功故事,學習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在大學錄取率尚低的那個年代,認真讀書考取大學就會有前途,即便不是讀書的料,許多人靠著當學徒而後吃苦創業,進而成為中小企業主的例子也所在多有。然而現在許多孩子從小養尊處優,長大後就算找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也不願輕易投入勞動市場,導致如今就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這是目前浮現的問題,未來還會出現許多現在無法預料的問題,而這已不是讀好書、考好試就能處理的現實。因此,我相信,面對未來的變局,正確的態度要比課業知識來得更重要。

台灣的學生,若把安親補習時間算進去,一天之中上課的時數很長,要寫的功課很多,不過這些往往流於反覆練習式的機械訓練,用來應付考試尚可,但對人生方向的定位有用嗎?當學歷貶值速度加快,學子讀書要有更高更廣的視野。

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放置《商業周刊》的書櫃上,貼著有「此刊讀者使用率極高,閱畢請儘速歸還。」的醒目紅字,由此推想《商業周刊》是大學生的熱門閱讀刊物。然而,等到就讀大學才開始關注國內外的財經趨勢,未免太晚了吧!只要師長給予適當的引導與協助,中小學生也可以讀得懂《商業周刊》的。

小檔案_閱讀課 與孩子共讀15篇《商業周刊》好文章

書名:閱讀課 與孩子共讀15篇《商業周刊》好文章
作者:陳建榮.《商業周刊》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部
出版日期:2014年5月23日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學習 閱讀
暖心讀冊
暖心讀冊
出版社
展開箭頭

愛書人來讀冊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