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什麼候選人一說「選我經濟會好」,你就買單?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商業趨勢

為什麼候選人一說「選我經濟會好」,你就買單?

撰文者:劉揚銘
獨立觀點 2014.05.08

台灣是個熱愛拚經濟的社會。就拿選舉來說,反正誰當政都一樣爛,我選會拚經濟的那個就好。所以囉,無論選總統、市長、立委還是選里長,只要給大家「選我經濟會好」的感覺,八成會當選。

我們相信政府會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做高原則,但是近來許多新聞卻讓人疑惑,政府口中的拚經濟,怎麼好像跟「我的經濟」沒什麼關係?

舉例來說吧,最近核四新聞沸沸揚揚,經濟部長就說了:「如果未來限電,調度支援會首重產業,其次才是民生。有些產業缺電就會垮掉,沒有產業,怎麼支撐民生?」產業大老也超級憂心,比如工總理事長就說:「電價成本會反映到消費者身上,更會降低外資赴台投資的意願與成本。」商總理事長也說:「電價上漲直接衝擊公司成本,台灣競爭力就會降低,如果影響到公司營運,企業界也會出來抗爭。

廣告

讓我們對比前不久「勞工薪資倒退17年」的新聞吧!當時行政院長出來說,薪資倒退是一場誤會,因為「工時減少和勞退新制,等於是變相加薪。」商總理事長也出來說,「企業不賺錢,哪來的錢加薪?」最關心勞工的勞動部長是說:「調漲基本工資不等於解決低薪問題。」而掌管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規畫的國發會主委說了:「低薪與生產力有關,薪資反映生產力。提高產業附加價值、提升生產力,薪資也會提高。

引了這麼多新聞,並不是要針對誰的發言來批評。只是從這些話語中,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或者說大部分台灣人)心中的潛台詞是:

「拚經濟=拚企業獲利(不是你我的薪水喔)」
「先讓企業賺錢→員工薪資才可能提升」
「先讓整個產業活下來→再管個別勞工的生死」
「因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企業的競爭力(不是你我的競爭力喔)」
「先維持企業的競爭力→再設法提升工作者的待遇」

我們心裡接受了這樣的假設,企業才會在台灣勞工薪資比韓國低估48%的時候不表示任何意見(因為薪資反映生產力,所以台灣薪資低,是因為勞工沒競爭力,你有競爭力可以去國外,謝謝)。

廣告

當產業可以減免稅收的時候,政府也不會出來說什麼(因為維護企業競爭力本來就很正常,但你們上班族的所得稅可是一定要繳,如果你年薪百萬,所得稅率就比企業高囉)。而一旦基本工資要上漲、電價要上漲、環保標準要提高,經濟部就會出來憂心、產業界就會出來喊話說不行。

對領薪水的員工,我們的潛台詞是「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有競爭力,才有高薪」。但是對於產業或企業,卻是「稅不能加、匯率不能升、薪資不能漲、電費不能調、還要關稅趕快降」,否則它們就會失去競爭力,就要出走,就不再投資,台灣就會輸韓國(呃……有沒有台灣企業其實很脆弱的八卦?)

不禁讓人想引用一下清大學生陳為廷的名言:「為什麼你們對龐大的產業這麼寬容,對於沒有權力的勞工這樣嚴苛?這什麼社會?」

為什麼政府所謂的「拚經濟」不是在為你我的薪水打拚,而是在為企業獲利打拚呢?我的荷包難道不是「經濟」的一部分嗎,那為什麼經濟部長老是和企業站在同一陣線呢?(備註:我查了經濟部網頁,才發現原來經濟部的業務就是扶植企業,對不起部長,是我錯怪了。勞工薪資是勞動部的業務,人才發展是國發會的業務,冤有頭債有主,請大家不要找錯人。好啦,我知道你會說,薪資和人才是市場機制決定的啊,這才自由經濟嘛,那拜託,可以對產業也比照辦理嗎?)

過去經濟學有個假設叫「向下滴流經濟學」:只要總體經濟成長了,成長的果實就會從金字塔頂緩緩滲流到底層,讓大家雨露均沾。所以我們只要關心GDP的成長,而不用關心分配的問題,反正把餅做大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好處。

但是這樣的假設已經遭到許多挑戰。在全球化的今天,勞力密集的產業可以到薪資低的發展中國家設廠,以致於企業賺了錢,就業也不會增加。僱傭關係的改變,景氣差的時候要共體時艱放無薪假或裁員,景氣好的時候企業寧可多用派遣工鞏固獲利,也不願多聘僱正職員工,再加上科技進步取代掉許多就業機會,不只威脅到基層,甚至中層管理者……凡此種種,都已經讓涓流停滯,讓經濟成長和薪資成長、就業機會逐漸脫勾。

最近也有經濟學家的研究了20世紀的經濟史,說明「只關心成長就可以雨露均沾」的情況,其實只是二次大戰以後的特殊狀況,並非常態。而現今的資本發展,愈來愈導向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狀況。 如果你問我:「ㄟ,GDP都在逆轟高灰,勞工都有變相加薪了,為什麼they感覺不到?」我也只能回答:「你說拚經濟,到底是在拚誰的經濟?

維基百科裡,經濟學的定義是:在一定範圍內,組織起生產、消費、交易、分配的人類行為之統稱。但今天我們講到經濟,就只是跟錢有關、跟產業有關,要讓錢變多、讓產業有競爭力的事情。

回顧19世紀經濟學起源的時代,它的原意是:「有限的事物要滿足眾多、乃至無限的目標時,就必須講究分配,如何做到最好的分配,就是economy(經濟)。」我們還要繼續矇著眼睛,拚跟你我無關的GDP成長嗎?該是時候檢討一下分配的經濟智慧了吧,在把餅做大這麼久之後,關心一下分餅機會是否公平,一點也不過份。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競爭力 勞工 拚經濟 候選人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