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現在年輕人很難搞?其實是你們大人缺乏「感受力」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生活 | 養生保健

現在年輕人很難搞?其實是你們大人缺乏「感受力」

現在年輕人很難搞?其實是你們大人缺乏「感受力」
撰文者:出版社
閱多.閱好 2014.04.01

我們都失落了情感連結 ──找回感受力,允許情感表達

支持與理解,從自己開始 ──習慣壓抑的詠欣

詠欣生活在一個氣氛嚴肅與冷漠的家庭中。父親是高階公務人員,平常對待孩子的口氣與方式許多時候就是公事公辦。詠欣印象中,和父親的對話沒有幾次,不是因為母親說要向父親報告成績,就是母親和父親冷戰,要代替母親傳達一些「口諭」給父親,除此之外,和父親之間就沒有什麼話題了。

廣告

詠欣的母親是銀行的行員,前幾年提早退休了,說是職場環境讓人越來越累,不想要再沾染一些不必要的嘔氣。其實詠欣也不是很懂母親到底在單位中發生什麼事。在他們家庭中,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是很少表達與分享的。他們家總是安靜無聲。

詠欣想不起來究竟是自己個性本來就這麼安靜,還是後來被訓練或被管教成什麼想法都不表達,也不要去分享情緒。就是有一種莫名其妙就知道說了也沒用,多說搞不好又要被數落或說教的念頭。

不知不覺中,她好像真的也感覺不到什麼。從求學過程,到後來交男朋友了,她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覺得很難表達自己,也很難讓別人懂自己。她其實很渴望和男友之間有更多的談心,更多情感靠近的感覺。但不知怎麼的,她越來越覺得男友和父母也好像,總是不怎麼想聽她說話,不是沒有正眼看她,不然就是一聽她說話,就開始講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詠欣逐漸感受到內心的空洞與不開心。雖然表面上她的生活無風也無雨,沒有挫折也沒有什麼打擊,好像一切都擁有也算平順,但內心始終有股沉悶感受說不出來,沉積在心頭上,也不知道向誰傾訴。她不清楚自己哪裡不對勁,但就是感覺不到快樂,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有時候,她甚至想,其實身邊的人,有她存在或沒有她存在,或許一點差別也沒有。

廣告

我們的情感阻塞了

我們其實是一個情感封閉的民族。也可說是情感阻塞。

這些情況,讓我們去大方表達情感,表達感謝、欣賞、肯定、喜歡與愛,都變得有些扭捏,有些人甚至說那是一種肉麻與做作。

為何我們會變得如此難以表達情感與連結情感?

那是因為我們自小擁有的情感太少,以致我們不願意再給出去。不願意到有些吝嗇的狀態。

即使曾經給過,但一旦發現回報並不對等,或是讓自己失望,不如預期,我們也會開始把能夠付出的能力,慢慢的限制,慢慢的收回,以避免再失望、再受傷。

重回自然開放的狀態

當我們非常小的時候,我們表達對大人的愛是如此自然而開放。「我最愛媽咪」、「我最愛爸爸」、「我想要跟媽媽永遠在一起」、「我好喜歡和爸爸在一起」……

但曾幾何時,我們對愛的表達變得退卻與尷尬,而情感的連結也變得斷裂與疏離。

在無數次情感想要連結卻失望與受傷的經驗中,比如想要父親或母親陪在身邊說些話再入睡;比如想要和父親或母親分享一天在學校的經驗與小故事;比如想要在挫折與疑惑時得到家人的一些肯定與鼓勵;比如想讓父母親知道自己努力的想實現某個願望。這些簡單的情感連結需求,單純的情感分享,在許多人的家庭經驗中都是缺乏與斷裂的。

家庭生活許多時候,成為事務的分工,與個人任務完成效率的監督者。當然,大環境越來越艱困,許多家庭忙著生計,而不用忙生計的人,也忙著因應外在事物的要求,包括孩子學校的功課要求、才藝要求,或是自己職場上的許多挑戰與轉變。力不從心,情感耗竭的情況,幾乎在許多人身上發生。

我們往往把情緒能量最飽滿的時刻應付在外在環境的要求與需求上。當我們個個返家時,呈現的是我們情感能量最低的狀態,最不想說話,最不想搭理人,最不想再聆聽任何事。

如果大人只顧自己的狀態,把照顧與教育責任拋諸腦後,並且不通達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許多人大人甚至會告訴孩子:「走開」、「吵什麼吵,再吵你試試看」、「你很聒噪與好動耶!就不能不講話嗎?」、「煩死人,真希望你不存在」。

受苦的小孩

二○一三年十一月,在短短的一個月中,臺灣已經發生兩起這樣的新聞事件:大人在原本還在行駛中的車子上,突然停車,要求孩子出去車外,或動手將兩歲大的孩子丟在馬路中央。

沒有在新聞事件中爆發的更多。我行走在臺北這大都會中,常常目睹在捷運上、道路旁、醫院內,大人情緒盛怒下,將孩子丟下,只見一個拚命在後面追跑,大喊爸爸或媽媽的大哭小孩。

我們可以理解這個社會與人際頻繁活動有太多讓人沮喪和挫折的情境。許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應不完的打擊、傷害與各項要求,都可能讓內在情緒處於不穩定與耗竭的邊緣,再有一個難以忍受的失控狀況,往往就爆發出巨大的毀滅性情緒。

然而,往往最受苦也最受這些毀滅性情緒傷害的,是最弱勢與無助的孩子們。

試想,我們自己的當年,也許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孩。

因為心受傷了

在還不夠有能力清楚理解大人的世界時,在還不懂這社會是什麼,與不清楚這世界的真實樣貌時,我們就開始承受與遭遇那些我們不明就裡的情緒怪罪、責難和威嚇恐嚇。

在我們本以為是愛我們、疼惜我們的家庭環境中,我們遭遇到冷漠對待、惡言惡語的酸諷羞辱、強勢批判,猶如我們個體是十惡不赦、喪盡天良的大壞蛋與罪孽,笨蛋與垃圾,這些經驗會在我們的身心上留下什麼樣的痕跡與破壞,誰也無法清楚預料。

很多大人的童年正是如此度過的,渾然不覺自己心靈受傷與受損情況下,還是不斷的應付外在的要求與險惡處境。然而,在他們也開始育有下一代時,那些不良的照顧模式、不良的情緒傷害、封閉的情感阻斷,在在都反映在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與方式上,無從避免,也無法鬆動。 大人們常說:「奇怪,現在的孩子很難搞,動不動就有情緒,動不動就說受傷,我以前也是這樣過的,根本沒有人理我、照顧我,我還不是這樣長大了,一點事也沒有。」

在那些過去時代背景下長大的大人,在成為新一代父母時,渾然不覺情感的連結與情感分享其實很難存在於他們的關係上。有的往往是大量的勸誡、規勸、指責、評價、論斷、威脅與負氣的阻隔(例如生悶氣)。

對於情感的感受力太少

在情感的關係上,我們很難給出,但吃、穿、用等物質,卻是經常贈予。因為那是上一代最為貧窮,也是資源最為有限的所在。要吃的、要穿的、要享受的、要漂亮的,自己賺,不然你什麼也得不到。

受過這苦的這一代,便立志大方的給予下一代無憂無慮的物質生活。套一句廣告詞:想要什麼,爸爸媽媽都買給你。這何嘗不是一種能力的展現,值得自我肯定的能力。

然而,心靈的情感連結能力和感受力仍是稀少,仍是不太存有。

情感的連結,人情的溫厚接觸,變得稀有。 也因為稀有,若給出去後是被糟蹋,被丟棄,被嫌棄與拒絕,豈不讓心很痛、很受傷? 於是,關於感受力,我們越來越難經驗。也始終對於他人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抱持距離,保持隔離。

別怕打開你的心

我們是一個情感吝嗇的民族。害怕情感的表達,更怕情感表達後的失落與傷害。而最大的害怕是,將自己的心打開,好好的去與另一個生命連結,與另一個生命同感同知、同步同調,因為我們太害怕失去自己,害怕在關係中擔負了別人的生命,而遭遇被吞噬,被消除。我們也害怕被依賴,因為我們很少依賴他人,不敢真正的依賴人。「依賴」在我們生活世界中,都不該存在,不允許存在。

以致我們的反應,我們的表現,都是要他人盡快的「解決」他的情緒,而不是「經驗」他的情緒。情緒或是情感經驗,對於害怕與迴避情緒經驗的人來說(而這反應往往來自幼年時,情緒受到很大的傷害或驚嚇),說出情緒、表達情緒、經驗情緒都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事。 而這樣的情況下,人往往只停留在現實問題、生活需要,和盡力維持生活秩序。就像一個中學生對於生命茫然,面對課業壓力不僅有挫折,在人際交往方面可能也遭遇了沮喪與失落,當他想表達這一份讓他無法理解的情緒經驗時,他期待大人的理解、回映、接納與說明,並與之討論。但是活在現實問題、生活需要,和維持生活秩序的大人,可能隨意就丟一句:「你是浪費時間,沒什麼煩惱的事,硬要胡思亂想。讀書最重要,考試最重要,當一個學生除了這兩件事,你什麼都不應該花時間、花力氣。」

所以這孩子難以疏通的莫名感受經驗,就如此被不經意的否定,或是被視為一個沒有意義,浪費時間的表現。

於是,我們不難理解,何以大家的情緒總是壓抑,總是不能說、不能表現,卻在一個再也承受不住的情況下,走向一段崩潰或自我傷害、毀滅的歷程。

不是他不說、不談、不表達,而是在他曾經想談與試著說出來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什麼樣的反應與對待。

書籍簡介

書名: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練習以愛,重新陪自己長大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4/03/28

蘇絢慧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現為台北市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曾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與安寧療護臨床社工師、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目前為獨立執業心理師,與各助人單位、基金會及協會長期合作開辦專業訓練課程、生命探索與成長課程。特別聚焦在失落經驗探索與悲傷轉化、自我情感滋養照顧與生命傷痛療癒的主題上。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感受力 難搞的人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