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一個歐洲交換學生在台灣的面試經驗談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一個歐洲交換學生在台灣的面試經驗談

撰文者:鍾子偉(Joey)

打開會議室的門,我看到一個年輕白人,很有禮且機警地坐在那邊。當我坐在他對面時,他開始自我介紹,他的談吐有體、簡潔,直指重點。他只有20歲,我對這個今天面試的年輕人感到非常好奇。

幾天前,非常突然地收到一封email,詢問我們的新創公司是否有在尋找實習生。雖然我們有時候會收到這樣的信件,但這封信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它來自一位歐洲學生,在香港念書、現在則來台灣當交換學生並學習中文。此外,他還做了功課,在email中他提到已經研究了我們公司很多,以及他認為自己可以有什麼貢獻。我們印象非常深刻,就請他來前來面試,同時也感到非常好奇。

30分鐘之後,面試嚴肅的部份正要告一段落,我問他在台灣的過去幾個月中,他還接觸過多少間其他公司?

廣告

很多,他說,而多數的回覆都是負面,有時候甚至非常令人失望。大部分的時間,他很難有辦法被邀請去跟公司內任何一個人面對面談談。

我問他更多細節。

當他在台灣穩定下來並確認學校的課程表後,下一件事就是盡量善用他的時間並找個實習機會。他先做了研究,列出有興趣學習的大公司,還閱讀了關於這些公司的新聞,也研究了這些公司在104上的介紹頁面。在做了足夠的研究後,他寫了正式email給這些公司的人資部門,有時候甚至禮貌地直接打電話給他們,詢問他們是否有實習的機會。他這一切全部都是用中文做的,一個他才剛學習沒多久的語言,但是已經相當不錯了。

結果呢?

廣告

大多數公司根本沒有回覆email,而當他們接電話時,人資部的人聽起來通常很不耐煩或惱怒,好像這個愚蠢的年輕人纏著他們並打擾他們的工作。

「其中一個我記得非常清楚。我主動打給他們,最後終於跟人資主管說上話。我很快地自我介紹並禮貌地詢問是否有實習的機會,我會很樂意貢獻任何英文、德文、法文或其他英文技能;畢竟,那是一個非常大的國際貿易公司。但她很不耐煩地打斷我說:沒有!好像我打斷了她非常重要的一天,而她甚至沒有在聽我說話。我再問了一次,確認是否公司裡真的沒有實習機會,她再次說沒有。但在電話這頭,我在電腦上看著他們的104頁面,上面清楚地寫著有!」

他停頓了一下,看起來有點沮喪。

「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很多次了。我常常在想這是否是個文化上的差異。在歐洲,一般的理解是如果有個年輕學生,在毫無關係、沒有背景的情況下,依然對你的公司做足功課並鼓起勇氣自己跑來接洽你,想要在公司中學習並成為其中一份子,這會被視為一種恭維,而這種舉動應該被鼓勵。所以即便真的沒有職缺,回覆通常會是有禮且鼓勵人的。也許台灣這裡的人資或公司態度有點不同,他們有時候不會聯想到,人資部門不只是管理員工,常常還是公司公關門面的一環。

我回看他,想著這個從其他國家來的20歲年輕學生剛剛說的話。

也許這的確是種文化差異。當我之前在美國分公司工作時,我們常常會收到像這樣的email,有時候甚至是來自高中生,就只是想要更了解我們正在服務的公司。不成文的規則都是一樣:如果一個年輕人有勇氣,出乎意料地直接聯繫我們,那至少,我們應該用一種鼓勵的方式回給他們一個電話或email,而通常,公司甚至會邀請他們來辦公室參觀,帶他們去喝杯咖啡或是吃頓午餐。在任何一天看到高中生或是大學生在公司裡面參觀都不會太令人驚訝。

回頭看,很難想像台灣或是亞洲公司會對完全是陌生的年輕人有這樣開放的心態。在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體系中,我們的學校、老師、家庭或是文化,總是一直強調服從命令,不准質疑我們聽到或是被教導的事情,別太特別或是吸引注意,永遠要是一個大團體中的一小部分,像這個年輕人的行為,主動出擊、直接連絡,或是積極的尋找他想要的,總是會讓人難以接受,不被鼓勵揮手拒絕,好像他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我們的社會這麼常不鼓勵年輕的活力和新的想法,那我們要如何進步?

如果大人們在晚上總是抱怨年輕世代很弱或是猶豫不決,但同時又常常用他們舊的傳統思維來對待這些年輕人,那如何能夠期待現在的情況能夠改變?

年輕世代有一種義務,有時候會造成麻煩、惱人,但要提醒大家有些事情應該要改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永遠用一樣的方法做。

面試結束,我們起身並介紹公司其他成員讓他認識。當年輕人靠自己主動出擊,準備好接受挑戰時,我們應該要很開心才對。這應該被視為一種恭維,而不是一種煩惱,另外至少我們應該招待他們一杯咖啡,聽聽他們的想法,回覆一封禮貌的信件,鼓勵他們,因為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個在會議室中坐在我們對面的年輕人,就是曾經的我們。

你不能期待年輕世代去改變或進步,如果你永遠不給他們機會、甚至永遠不停下來聆聽他們。希望有一天,當我們都長大了、成熟,慢慢變成老的一代,變成社會中的決策者時,我們能夠慢慢改變這點。

在那之前,走出去、嘗試、實驗、主動出擊,製造一些「麻煩」。而這種應該被鼓勵。

作者簡介_鍾子偉(Joey)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現年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創業。著有《放膽去闖,上海職活的故事》、《記得你22歲的眼神》。

「哈佛之後的人生」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經驗談 面試 交換學生 歐洲
哈佛之後的人生
哈佛之後的人生
Joey Chung (鍾子偉)
展開箭頭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開始創業。

出版作品:《記得你22歲的眼神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