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跟手機犯沖!任天堂會成明日黃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跟手機犯沖!任天堂會成明日黃花?

跟手機犯沖!任天堂會成明日黃花?
來源:diametrik@flickr,CC BY 2.0
撰文者:吳和懋
商周茶館 2014.01.27

從上世紀50年代電玩問世以來,史上銷售最高的遊戲會是哪一個?是Wii Sports,在2013年累積超過8000萬片登上王者寶座,打破亞軍「超級瑪利歐兄弟(Mario Super Bros.)」。而讓這兩個遊戲家喻戶曉的,正是任天堂(Nintendo)。

但也是任天堂,在1月17日下修2013年財報,估計將慘賠350億日幣(約合新台幣100億元)。新一代遊戲機Wii U銷售不如預期,任天堂將連續3年邁向虧損。

消息傳出,財經媒體毫不留情看衰任天堂。韋德布希證券公司(Wedbush)分析師派克特(Michael Pachter)便直言,任天堂應該壯士斷腕,立即停產Wii U,「任天堂應該專注在遊戲開發,將旗下明星遊戲轉到行動裝置上銷售。」

廣告

既然硬體效能打不過對手索尼(Sony)的PlayStation 4(簡稱PS4),任天堂不應該固守傳統遊戲銷售模式--相對低價的硬體(專屬遊戲機),加上稍貴的軟體(盒裝遊戲)--應該全面轉型成專注在軟體開發的遊戲商。

畢竟,在這個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何苦再掏錢買一台遊戲機回家?每天有多少免費遊戲在App Stores上架,再看Angry Birds、Candy Crush(曾經)爆紅的程度,任天堂怎麼還不趕緊將明星遊戲「薩爾達傳說(Zelda)」或是「超級瑪利歐兄弟」手機化呢?

派克特好心的幫任天堂精算一番,任天堂手上握有1500個遊戲,每年只要上架10個遊戲,每個收取5~10美元,在核心的玩家間爭取五千萬次的下載,算盤一打,就是每年25~50億美元的收益。

不論《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英文媒體,或是《產經新聞》等日文評論,也傾向擁護分析師的看法,認為任天堂應該放棄硬體。只不過任天堂社長,今年54歲的岩田聰沒這個打算,「不是把遊戲放上智慧型手機就能解決的問題。」

廣告

過去讓任天堂起死回生,領軍推出Wii、任天堂DS(Nintendo DS)的岩田,如今飽受保守不願改革、被過去成功所誤等種種批判。

過了幾天,另一種聲音卻悄悄出現……

「你們都錯了!整個網路都錯了!」電玩專欄作家Chris Kohler在《連線雜誌(Wired)》網頁上率先發聲,他認為要任天堂轉戰手機遊戲,根本是個外行人的建議。失去了專屬硬體,任天堂也就失去從硬體到軟體一條龍的完美搭配,吸引玩家的亮點也就消失了。 

顯然分析師不玩遊戲,至少算不上個玩家--誰想要在手機觸控面板上,用虛擬按鍵讓瑪利歐、路易兩兄弟跳上跳下呢?實體按鍵、搖桿與雙手連動的快感無可取代。何況和遊戲機相較,手機遊戲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並不是任何遊戲,都能簡單「翻譯」到其他平台上,每一種平台都需要獨特的技術耕耘。要任天堂開發手機遊戲,這對任天堂或是手機遊戲開發商來說,簡直算得上是種污辱了。

面對PS4和智慧型手機雙面夾擊,分別吞食重度、輕度玩家的市場,Wii U飽受批評的就是「不夠有趣」。因為無法發揮網路連線的優點,Wii U吸引不了當紅的遊戲軟體商投入開發,也就缺乏一個像Wii Sports的殺手級遊戲,就讓玩家甘心抱一台Wii U回家。

Kohler進一步認為,與其由任天堂自行開發電玩,關起門來從內部製造「有趣」,不如開放讓外部的遊戲寫手提供遊戲--換句話說,就是推出任天堂自己的App Store。如此一來,一個動輒40美元的遊戲,可望降價到10美元以下,甚至是免費。任天堂旗下的手持裝置「任天堂DS」仍擁有4000萬台的銷售量,以這種實力來說,建立專屬的App平台並不為過。

回顧2006年,讓5歲到90歲都成為Wii玩家,曾是任天堂的本事。如何讓「有趣」回歸,不只是任天堂本身,應該也是所有玩家所引頸期盼的吧!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手機 WiiU 任天堂 玩家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