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比太陽能電池更棒的發電方法:人造光合作用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比太陽能電池更棒的發電方法:人造光合作用

撰文者:路易斯、若亞
大師開講 2013.10.17

綠色
綠色
來源:Takashi(aes256)@flickr, CC BY-SA 2.0

幾十年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大致都集中在「發電」,但全世界超過60%的能量由化學燃料(主要是化石)直接供應。對抗全球暖化,減少碳排放是其中一個重要關鍵,但都受制於發電來源是「化學燃料」,要減碳始終難上加難。

事實上,在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許多依賴化石燃料的設備,如航空運輸,無法靠「供電」,而是必須用石油讓飛機飛行。此外,就算是要產生電能,也需要化石燃料,這既是為了滿足需求,也是為了克服風力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統的間斷問題。

廣告

世界上真的存在大規模的低碳替代方案嗎?有一個大有希望的方向是「人造光合作用」。

該技術是用非生物材料直接從陽光中生產燃料。太陽是幾乎永不耗竭的能量源,而儲藏在化石燃料中的能量易得、有效、方便。人造光合作用以一種可靠的技術結合了上述優點,能夠帶來能源安全、環境可持續性以及經濟穩定。

自然的光合作用,雖然是一幅將太陽轉換成能源的美麗圖畫,但還是存在重大侷限。太陽能年淨能量轉換效率還不到1%,而且與現有的能源體系也不相容。

儘管如此,受大自然啟發而生的「人造光合作用」仍展現出龐大的潛力,並有望生產能相容於目前能源基礎設施的能量形式。此外,完全人工的系統不需要佔用適耕土地和飲用水,也不必被迫選擇是要將土地用於糧食還是燃料生產。

廣告

現有能源技術已經可以結合起來,用在從陽光中生產化學燃料,但同時實現「實用、規模化、經濟可行」仍無法做到。類似地,陽光/燃料能源轉換系統的開發成本太高。因此,研究者的當務之急,是開發結合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太陽能燃料生產手段。

實現這一系統的關鍵,是利用地球具有吸收光和促進燃料生成化學反應功能的物質。正如葉綠素在自然光合作用中吸收光一樣,我們的人工系統也需要合適的物質捕獲和轉換太陽光。儘管矽的光吸收性質適合太陽能設備,但其所產生近0.5伏電壓太弱,不足以在太陽燃料生產裝置中分離水。

人工系統還需要催化劑促進化學燃料的高效生產。這些催化劑必須具有高活性、穩定性和全球適用性,由地球富裕的元素(如矽、鎳或鈷)而非現在所用的稀有金屬(如釕或銥)組成。

此外,系統的各個成分,必須以確保它們全部能夠在共同的作業條件下最優運轉的方式整合。一套可行系統還必須具備成本收益比較高的設計、生產過程和安裝方法。

最重要的是,這些系統必須安全運轉。在大部分人工光合作用的實施中,富含能量的燃料與氧氣一起生產出來,這意味著極高的爆炸風險。必須開發細胞膜或其他物理和化學隔離裝置,以可靠的方式分離各種產品。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究竟會是怎麼一副模樣?不是太陽能板,而是由類似塑料的夾層組成的薄卷,能夠按需求攤開,很像防雨夾克所用的高性能纖維。頂層材料吸收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次層是光吸收層,利用太陽能生產燃料。在薄膜的分離下,燃料不會排放到空氣中,而是透過材料底部進入收集器,好讓現有能源供應設施使用。

在理想狀況下,太陽能燃料的生產能提供從陽光中生產的化學燃料的靈活性。在最簡單的模式中,水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氫氣可以轉換為液體燃料,也可以與廢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或經過處理生產液體燃料用於運輸工具。或者,與自然光合作用系統一樣,催化劑能直接減少二氧化碳——在這個例子中將二氧化碳轉換為乙醇和甲烷。最有效的系統可以提供氣態或液態燃料。

奈米技術、材料科學、化學和物理學的最新進展,提供了在這方面取得快速進步的必要工具。最終的好處是摸得著的清潔技術,為我們提供安全、有保障、可持續的能源未來基礎。

納丹·路易斯(Nathan S. Lewis)是加州理工學院化學教授,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科學主任。威廉·若亞(William J. Royea)是加州理工學院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負責戰略和溝通的主任助理。

作者簡介_Project Syndicate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

「大師開講」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發電方法
大師開講
大師開講
Project Syndicate
展開箭頭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