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就算能防止恐怖攻擊,美國人對「監聽」也不領情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就算能防止恐怖攻擊,美國人對「監聽」也不領情

撰文者:奈伊
大師開講 2013.10.01

來源:See-ming Lee 李思明 SML@flickr, CC BY 2.0

數月前,爆料者史諾登(Edward Snowden)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長期蒐集美國公民和非公民的大量電子通訊資料,至今,公眾焦點完全集中在他的個人處境。然而,在俄羅斯提供他暫時庇護之前,一個更重要的議題應該是美國公民自由的處境。難道,美國的罪責真如俄羅斯、中國和其他國家所指的偽善嗎?

回答此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兩個公共辯論中常被混為一談的議題:針對外國個體的電子間諜活動,和針對政府本國公民的國內監控。

廣告

美中互駭不相上下
一個竊情資、一個盜智財

早在史諾登爆料前,網路間諜活動早就已經是中、美之間爭執不休的重點,就連六月份的「歐習會」中亦有過討論,兩國政府還同意成立特別工作小組,專門研議這個問題。

美國指控,中國動用前所未見的規模,利用網路間諜活動竊取智慧財產。美國引用的其他公開資料來源中,有一份是網路安全公司曼迪安特(Mandiant)所進行的研究,報告追蹤到,許多這類諜報攻擊來自中國解放軍位於上海的設備。中國則反駁,他們也是數不清的網路入侵活動的受害者,其中有許多其實來自美國。

兩國各有道理。假設,有一名所謂的火星人正在一旁冷眼觀看東亞與北美之間的電子流互動,他可能會注意到,雙向交流穩定頻繁;但如果仔細看看資料封包的內容,他就會發現內容截然不同。

廣告

美國的政策並非為了竊取智慧財產,而中國卻似乎正好相反。值此同時,兩國政府持續駭入對方電腦,以竊取傳統的政治及軍事機密。儘管這種做法通常已經違反各國法律,然而,間諜活動並不違反國際法,只不過美國認為,竊取智慧財產違反國際貿易協定的精神與條文內容。

中國不是唯一竊取智慧財產的國家。美國間諜活動被揭露,有不少美國的盟國紛紛公開表示憤慨,但據說也曾對美國做過同樣的事。據美國方面的說法,當它檢查非美國人的郵件時,它找的是與恐怖分子相關的聯繫,並經常將所得訊息和盟友分享。

這麼說來,安全監控可以造福美國和其他國家。畢竟,2001年911恐怖攻擊的陰謀計畫,其中有一部分是一名住德國漢堡的埃及人所策畫。

史諾登爆料引國際譁然
中俄譴責,其實站不住腳

只不過,美國也並非完全無辜。隨著史諾登公布的情報流出,內容顯示美國正在監看歐盟代表們準備貿易協商時的往來通訊。這麼做不僅沒產生什麼共同好處,更是糟透了,歐巴馬得停止這麼做。

先將間諜議題與公民自由混為一談,然後再譴責美國太偽善,就俄羅斯、中國和其他國家而言,戰術上是有用的,只不過,這些指控來自本身法規體系薄弱、網際網路審查嚴格的國家,似乎是有點奇怪。

史諾登披露兩項在美國國內的重大監控計畫。就公民自由而論,檢查非美國來源的可疑資訊內容,這部分的爭議較少;引發激辯的那一項計畫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將美國公民電話往來的發話地與受話地區製作地圖存檔,以備日後調查之用(假設已取得法院批准)。美國運用技術能力儲存所謂巨量資料(big data),引發一連串關於侵犯公民隱私的新議題。

為計畫辯護的人士指出,這項做法與當今法律並無二致,也符合美國《憲法》相互制衡的精神,因為立法與司法機關都已經批准。但反對一派卻認為,基於《海外情報監控法案》(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在1978年成立的法院,便是為巨量資料來臨前的時代所設計,當前的做法擴大了911恐怖攻擊後所通過的《愛國者法案》(Patriot Act)相關規定。

反對者呼籲制定新法案。眾議院以217票對205票的極接近票數通過當前法律架構。最有趣的是,兩黨都各有反對聲浪,分別來自保守派茶黨的共和黨員,和自由派的民主黨員。目前已有幾樁改革《海外情報監控法案》法院的待審法案遭到擱置,這項爭議恐將再度浮出檯面。

國安與自由孰輕重?
美國民意漸走向自由一端

史諾登的爆料激起國內爭辯,顯示美國仍以傳統的混亂方式恪守民主原則。美國權衡「安全」與「自由」兩造議題,但箇中關係遠比乍看上去還要複雜。

當不安全的程度達到最高時,自由也受到最大威脅,因此,權衡得宜的話有時能預防損失擴大。就算是前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這樣偉大的自由鬥士,也曾在美國內戰的極端狀況下暫緩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這類決定並非錯誤或不公不義的作為,但往往得等到後來才會獲得認同,前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在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拘留日裔美國人就是一例。

在911事件發生後的十年間,民意的鐘擺太過度擺向安全那一端,所幸,未再發生重大的新恐怖攻擊,情況已經漸漸歸正。一項由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與《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合作的最新民調顯示,有39%的美國人現在認為,保護隱私比調查恐怖威脅更重要,比起2002年時只有18%高出許多。

諷刺的是,史諾登所揭露的那些計畫似乎真的幫助阻止新一輪大規模恐怖事件發生,例如紐約地鐵的炸彈案。真是如此的話,它們也許已經預防更嚴酷的反恐手段施行,也因此今天人們才能在這兒爭辯。

小檔案_奈伊Joseph Nye

哈佛大學法學教授
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

作者簡介_Project Syndicate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

「大師開講」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奈伊
大師開講
大師開講
Project Syndicate
展開箭頭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