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暖化害北極熊活活餓死?你看見的可能不是全部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暖化害北極熊活活餓死?你看見的可能不是全部

撰文者:Portnoy Zheng
PanSci 泛科學網 2013.09.03

來源:virtualwayfarer@flickr, CC BY-NC 2.0

前陣子衛報報導北極熊活活餓死只剩下皮毛的新聞,其實造成很大的爭議,請看這張圖下方的討論,至於衛報報導全文請見此

主要的爭議點在於:

廣告

1. 儘管文中採訪的國際動物權益基金會的Jeff Flocken批評加拿大拒絕停止北極熊貿易,但有調查顯示,因為近幾十年來的保育政策,加拿大的北極熊數量是增加的。(整體來看得話還是減少

1973年11月15日,加拿大、美國、蘇聯、丹麥(代表格陵蘭)、挪威五國簽署了「國際保育北極熊協定」(International 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Polar Bears),任意或單純為了遊樂目的獵補或殺害被禁止,各國也都必須提出經費來研究跟保育北極熊。(資料來源)自此之後,北極熊的主要危機就從人類的直接獵補,變成海冰快速消失而造成的後遺症了

2. 是否該以這篇報導中的單一案例(一隻死掉的北極熊)來擴張解釋,作為全球暖化的直接證據,是激烈討論戰場。報導並未提供足夠資料來取信於讀者,包括並未提供北極熊的屍體檢查結果、當地海冰的情況、確切的時間、地點,也沒有描述應該存在的其他皮包骨的熊。

廣告

3. 有人也指出這隻野生的北極熊其實歲數也差不多到了。根據資料,野生的北極熊一般壽命為15-18歲,而這隻熊死亡時是16歲。

4. 另外也有人,而且是科學家質疑:如果按照報導採訪的北極熊國際(Polar Bear International)加拿大生物家Ian Stirling所說,這隻熊今年4月的時候還健康狀況良好,那麼怎麼可能3個月後就變成皮了?為甚麼Ashley Cooper,一位知名的「氣候變遷攝影師」,會剛好在他12天的旅途中拍到這張照片?這隻熊根本不該在4月就離開海冰來到陸上,只要待在冰上,就可以繼續獵食啊!在不對的時候離開海冰是不尋常的行為,所以這隻熊很可能早就生病了。如果他還是健康而且能夠繼續捕獵的話,即使海冰縮減,也不需要到陸上才對。

所以「合理推測」:這隻熊在4月時離開海冰,當地科研團隊發現他這樣不尋常的行為,套上無線電項圈,但早已知道這隻熊死定了,於是持續追蹤,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到適當的人來拍下適當的照片。(這推測很陰謀論,不是我個人的推測)

另外,過去也有研究顯示公北極熊比母北極熊更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競爭激烈。很多老北極熊因為代謝出了問題,無法降低速率所以過快燃燒儲存的脂肪。以上推論來自於動物學家Susan J. Crockford,她的部落格Polar Bear Science基本上就是跟Ian Stirling的Polar Bear International對著幹。

她更明指這新聞會出現在衛報上,本身就很怪,因為沒有新聞稿,其他的媒體也都是follow衛報報導,很可能是Ian Stirling直接提供給衛報記者,而目的是為了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SSC(物種存續委員會)底下的北極熊特別調查小組(Polar Bear Specialists Group)開會之前搶佔一些版面,預示會議「該」做出甚麼樣的結論。2009年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開會之前,他們也利用過咬著小北極熊血屍的北極熊照片,大家應該記憶猶新。

6. 而當然也有人馬上跳出來指出這位Susan J. Crockford根本就是列管在案的美國反氣候變遷陣營御用學者。這個大絕招一出,就很難把焦點單單放在北極熊上了。

中國科普作家段煦也在科學網上提出了他的分析。他剛好在7月29的時候到過事發現場。他根據屍體的牙齒與爪的鋒銳度劣化情形判斷,這隻熊死亡的主因其實是年老、生病、競爭力下降。基本上跟Crockford一致。

圖片取自段煦的博客博物地理,這頭熊的門齒和犬齒磨損得相當嚴重,是老年動物最明顯的特徵。

Crockford在另一篇文章中則找出了挪威科研團隊在當地的最新研究論文,兩位挪威極區研究所的科學家 Jon Aars 與 Magnus Andersen提出了截至2013年5月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

1. Kongsøya跟Hopen兩地的海冰與熊巢數量起落

2. 重要築巢地區的海冰覆蓋範圍跟天數

3. 成年母熊生育的小熊數量

4. 有生育小熊的母熊數量

5. 小熊的尺寸

6. 以及最後,也是這次爭議的關鍵:公熊的健康情形。

結果各位可以自己看(pdf在此),但總之就是,上述1~5的統計結果都顯示北極熊的狀況越來越糟,而且跟海冰消失有關。但就是6(公熊的健康情形)並沒有下降,起碼在目前的資料上看不出來。

而這個團隊應該也將這隻爭議中的北極熊納入調查樣本中了,但卻沒有把這隻熊的情況列為特別糟糕的黑點。所以Crockford認為這份調查結果並不支持報導中說因為暖化更加嚴重,造成海冰消失,導致這隻或更多公熊活活餓死的說法。也就是說:這隻熊的情況在正常範圍內。

Crockford跟段煦認為這隻北極熊是因為年老或生病所以才體力喪失,或在不正常的時間離開海冰來到陸上,很久沒有補獵,缺乏磨爪牙的機會,但Stirling等人在衛報報導中提出的:結冰期太短而無法跋涉,所以才喪失體力,同時喪失捕獵機會的可能性,當然也存在。

另外Stirling 也提出當地海冰消失加速、溫暖海水未離開峽灣等其他理由。這些原因可能是間接造成北極熊死亡的原因,但是不是這隻北極熊死亡的原因呢?單從報導來看,Stirling方提供的論證是不足的。這是根據到目前公開的證據所下的判斷,當然是可能被推翻。

因此,到底這隻北極熊是單純衰老而死,還是因氣候變遷而亡,我並沒有答案。太快得到答案可能才是奇怪的事情。而這的確是個值得討論的案例,不管在科學證據上,還是科學傳播上。

專欄簡介_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泛科學網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

「PanSci泛科學」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PanSci 北極熊 北極熊 暖化 數量 餓死過程
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 泛科學網
展開箭頭

PanSci泛科學網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