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他出書,沒半個人敢寫序!前台大法律系教授,揭「掏空台灣」的幕後元凶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他出書,沒半個人敢寫序!前台大法律系教授,揭「掏空台灣」的幕後元凶

他出書,沒半個人敢寫序!前台大法律系教授,揭「掏空台灣」的幕後元凶
醜聞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81929955
撰文者:陳怡樺
信傳媒 2017.08.11

這是一本只有自序而沒有他序的書,台大法律系退休教授陳志龍大笑說,「因為書裡面內容把金管會和一些人全部都得罪光光了!沒有人敢幫我寫序。」

出書沒有人敢幫忙寫序

今年1月中,陳志龍從任教30年的台大法律系退休,相隔不到半年出版了《集團化公司治理與財經犯罪預防》一書,書中指控台灣不斷被掏空的主因,正是政府和集團勾結貪瀆犯罪。「為什麼財經弊案這麼多?若是沒有行政、司法的包庇,只靠財團根本玩不出把戲。」

廣告

回顧出版這本著作的過程,陳志龍笑說,當初出版社原本有意邀請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寫序,但曾看了看後拒絕,說「這我沒有辦法寫啊!」

因為陳志龍整本書的核心就是在拆解財經犯罪的結構。簡單來說,這就像大大小小的肉粽串,一個串一個形成共犯結構。第一層是「公貪瀆」,政府透過徵稅的方式不斷從人民身上拿錢,但卻又濫用稅金。接下來第二層是,政府和私人集團一起「分享好處」,透過BOT、營建、基金會、金控等管道,再間接從人民身上吸金。

陳志龍指出,像是現在的金管會根本是「金不管會」,所有的官員全部都在處理枝微末節的小事。以近期鬧得最沸沸揚揚的兆豐案為例,鉅額的罰款竟然由全民埋單,老百姓有權利知道真相,而非一再以營業秘密為由,拒絕向人民說明。

德國經驗能夠成為借鏡

廣告

陳志龍從2000年左右開始研究經濟犯罪、財經刑法,至今已經近20年。「擋人財路」的結果當然是引來很多批評和攻擊,不少人說他盡談些「陰謀論」,「這在國內雖然很冷門,不過在歐洲、尤其是德國早就是顯學,有其脈絡。」陳志龍解釋。

畢業於以跨領域刑事法研究著名的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陳志龍,師承已過世的著名人權法律學家、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前副院長郝思曼(Hassemer)。「德國當年和現在的台灣差不多,經濟犯罪愈來愈嚴重,相關研究都進入爆發期。」

歷經過黑暗期,德國痛定思痛進行改革,像是在1990年代即設立了「經濟犯罪重點檢察官」、2002年設立「聯邦金融監督單位」,經濟犯罪雖然不可能消失,但他們對此進行強而有利的監督。「西方諺語有一句話,『信任很好,但監督更好』,不過德國的閣員說這都不夠,他們要『保證最好』。」

一個法治國家,到底有多嚴格,德國人又能做到什麼地步?陳志龍說,在德國讀書的時候,他觀察到他的教授處理公事上的郵件會交給助理代辦,不過若是個人的郵件,德國教授總是自己去買郵票、自己黏貼,再自己拿去寄,「就連在小事情上都要這麼做,因為他們抓很嚴。」

不要錢所以很敢說真話

因為了解到一個「正常」的國家是怎麼運作,陳志龍難掩氣憤,「政府一直喊拚經濟到底有什麼用,為什麼年輕人愈來愈窮?為什麼人民的錢一直不見?因為政府就像一台漏油的車,錢再怎麼補總是有地方一直漏。」他表示,若黑心企業被抓了,正當的企業才會有更大的空間,經濟自然就會蓬勃發展。

這些年來陳志龍一再發起活動、講座,希望能夠打破台灣累積多年的「醬缸文化」。「我不要錢,所以不怕說真話。」陳志龍說,像是在2015年年底頂新黑心油案一審宣判無罪時,他發起了「全民拒吃大便聯盟」批評法官的判決,「那時候就已經得罪一票好友了。」

比起得罪朋友或是被孤立,一名認識陳志龍的人笑說,「我看倒比較像教授自己排擠大家。」背後的理由可能是理念不合,更多的是不想同流合污。

為了將過去近20年的研究集結成書,年紀也不小的陳志龍常常熬夜寫稿、閱讀國外文獻,還得靠著一直點眼藥水來舒緩眼睛疲勞。比起這些,堅持下去的理由除了責任感使然,陳志龍強調,「一切都是期望能看到台灣有真正的轉型正義。」

本文獲信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出書沒人敢寫序 前台大教授陳志龍揭密「是誰掏空台灣」 

【延伸閱讀】
林全的大包袱…他的同學們!
台商注意!陸版肥咖條款上路 宣告資產裸奔時代正式來臨 
旋轉門變任意門?林全帶頭放寬旋轉門條款為哪樁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半個人 兆豐案 德國 財團
信傳媒
信傳媒
信傳媒
展開箭頭

我們是一群對新聞有熱情、對新網媒發展趨勢很關心的人,對媒體的天職念茲在茲。我們相信媒體監督可以產生力量,透過新科技和社群傳播,可以發揮更大威力。當力 量夠強大、夠聚焦,就能改變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我們想發動一場「媒體的群眾運動」,讀者既是新聞的發動者,也是新聞的參與者 ,而 《信傳媒》就是公民的舞台,也是跨領域串聯各界資源的平台,是一個會自己成長的 「有機媒體」。

我們解讀新聞、傳遞進步觀念,也要搭橋,讓企業資源通往被政府遺忘的角落。做出有 品質、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是我們最深切的自我期許。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