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名醫罹重病 怨天求神問偏方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生活 | 養生保健

名醫罹重病 怨天求神問偏方

撰文者:報導/張雅雯、邱玉珍 攝影/林景堅、許方正、何叔娟
中時新聞網 2017.05.23

病人認為醫師是神,但當重大疾病找上醫師時,由於了解病程發展,清楚醫療極限,致使他們比一般民眾更不願意面對自己變成病人的事實。本刊專訪3位曾與死神擦身而過的醫師,他們同樣會埋怨老天、求神問卜、尋求偏方,抗病歷程的內心煎熬更甚尋常人。

照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炯年
輕忽三高 心肌梗塞歷死劫

廣告

2012年11月13日深夜,臉書上出現一個「為陳炯年醫師祈福」的活動,短短幾小時就有數千人加入,主角是52歲的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炯年,國內知名的胃癌腫瘤外科專家,當時他因急性心肌梗塞倒下,整整昏迷一個月,好不容易醒來,又聽到晴天霹靂的消息:需要等待換心。

幸好這個故事有個完美結局,陳炯年等到了心臟,手術、復健順利,在十三個月後,他重新回到醫師崗位,是國內首位換心的醫師。回憶起這場意外,他坦言其實有機會避免,「我以前不是很乖的病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險因子都有,但我太輕忽了,沒有規律接受治療,加上那陣子工作比較勞累,發生這麼嚴重的事,真的想像不到。」

這個回答令人震驚,因為醫師總告訴病人要「照醫囑治療」,然而當他們是病人身分時,卻不見得聽話。

陳炯年苦笑說:「我以前認為,罹患三高的人這麼多,而且我是醫師,有自信能控制,不覺得這樣的病對我有什麼大問題;但我現在會不斷提醒周邊的人,千萬不能輕忽,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這麼幸運。」

廣告

怕等不到心臟 向太太交代後事

這段恐怖經歷,在陳炯年的記憶中有一段空白,事發前他隱隱覺得胸口不舒服,打電話到醫院,通知要做運動心電圖檢查;下一個場景已經躺在加護病房,家人以及醫院同事說,他昏迷了將近一個月。

「倒下去的過程我全無印象,家人說我送醫時,做過好多次心肺復甦術(CPR),狀況非常不穩定。」陳炯年說,雖然躲過了第一次死劫,但事情還沒結束,醫院同事告訴他,原本的心臟已不堪使用,只能靠心臟輔助器來和時間賽跑,等待換心的機會。

屋漏偏逢連夜雨,國內器官捐贈原本就偏少,陳炯年倒下的那段期間,又傳來一個噩耗,「心臟外科同事原本預計我大約一、兩個月可以等到,結果那時器官來源變得更少,三個多月還沒有消息,我想過可能等不到心臟,但也只能聽天由命,甚至跟太太交代了後事。」

「這種死亡倒數是很煎熬的,醒來後到接受換心手術前,我在加護病房躺了四個月;確定等到心臟的前一周,我感覺心臟輔助器已經發揮到最大極限了,如果再沒等到,還是會走掉。」

自認沒有抱太大希望、也沒有特別失望。陳炯年說,那時心情還算平靜,或許因為身為醫師,他很清楚病情接下來會如何發展,擔心的反而是太太與兩個女兒,但連加護病房都無法離開,他那時充滿深深的無力感。

等器官就像買彩券般,要有運氣,陳炯年的家人也到處替他拜拜、求神,陳炯年說:「當然希望自己是幸運兒,只是神明有時講好、有時講不好,家人也心情跟著起伏。」

回饋捐心天使 吃藥復健不鐵齒

此外,不少醫院同事也常常來替陳炯年禱告,尤其是外科部主任賴鴻緒,本身是基督教的長老,一有空就到病房禱告,講正面的話鼓勵他。「他們那時替我禱告,給我很大的安定力量。以前我比較相信自己,但成為病患後,體認到原來我也需要被幫忙。」原本沒有特別信仰的陳炯年,在經歷這場大病後,開始參加教會活動,現在持續參加賴主任的查經班。

去年三月中旬,陳炯年終於盼到一顆心臟,然而完成換心手術後,諸多考驗才開始。陳炯年說,一開始身體非常虛,除了講話都是氣音,還很容易喘,且換心手術是將胸骨到上腹部劃開,有近二十公分的傷口,他形容一深呼吸,胸口就好像被緊緊綁住般難受。

心臟不是裝進去就能運作得好,還必須搭配復健課程,包括走跑步機、騎腳踏車、做重量訓練,來加強心肺功能,及恢復體力。陳炯年坦言:「復健是很煩的。」可是,他回過頭還是努去完成,除了潛意識希望自己趕快恢復正常,更重要的是回饋捐這顆心的人,「捐心人真的是一個天使,我希望他的心臟在我身體裡面,能過得平安快樂。」

另一項瑣碎的工作,就是吃抗排斥藥。陳炯年笑說,以前自己是沒有配合療程用藥的病人,這次學乖了,「我每天要吃三次抗排斥藥,一開始心裡也覺得很煩,但這是生命線啊,我都有定時吃,沒有遺漏過,不然對不起捐心給我的人。」此外,他也終於按部就班,吃藥控制三高了。

今年一月,陳炯年正式恢復在台大的門診,再度穿上白袍,他的眼神除了喜悅、也有些激動。陳炯年坦言,經歷心臟移植這樣的大手術,許多朋友都勸他退休,以策安全,不過他反而有另一種思考:「我若為了自己著想而退休,捐心給我的意義在哪?如果我還能有一份貢獻,我就該去做。」

感謝醫療團隊 回崗位當陳醫師

「太太也支持我的想法,她希望我除了保重身體,也希望我能回到過去,做陳醫師,那才是我正常的樣子,不然下半輩子只能當病人。」目前陳炯年先恢復醫學院的教學以及醫院門診,至於需要體力的開刀工作,他也沒有放棄,只是衡量體力僅回到原本的八成,還需要一段時間恢復。

對陳炯年來說,要調整的還有個性,除了不再鐵齒、小看三高疾病,他也學著不要讓自己太ㄍㄧㄥ,「我的個性不是太正面,凡事都會設想最壞的狀況,以前若是七個工作天要完成的事情,我會逼自己三天就完成,以防後來出現突發狀況。」現在,他學著讓自己量力而為,發現腳步放慢一點,才能活得比較健康,事情也未必做得比較不好。

陳炯年說,他雖然昏迷一個月,但現在記憶力、醫學知識完全沒受到影響,推測應該是送到醫院後才心跳停止,立刻做了CPR等急救,才沒有因缺氧而留下後遺症;他也不諱言,或許因為自己是台大醫師,才能得到這麼多關注以及資源。

「醫院的醫療團隊盡力救治,加上很多人替我祈福,大家的力量促成這個好的結果。同事說,急性心肌梗塞大概五分之一能救回來;救回來經過治療,能回到正常生活也只有五分之一,我真的很幸運。」

陳炯年倒下的事,在台大醫院引起相當大的震撼,不少醫師因此提高警覺做檢查,結果篩出癌症或是心血管問題,他說:「我現在常常提醒同事,除了醫治病人,別忘了自己也可能是病人,當醫師面臨的風險因子其實比一般人高,不要太自信而輕忽了。」

陳炯年Profile

現職/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台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任

專長/一般外科、胃腸腫瘤外科、超音波醫學、基因體醫學、腫瘤血管新生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賴明亮
罹患肺癌,明知偏方無效,能救命都願試

當醫師變成癌友後,跟多數癌症病人一樣,也想尋求另類療法。罹患肺癌的成大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明亮坦言,自己接受癌症治療期間,曾嘗試偏方,也一度想放棄正統治療。

2009年八月下旬,那是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后,賴明亮在佛堂唸完大悲咒返回辦公室,看到桌上擺在年度X光通知,原本不打算去做,但念頭一轉,心想去一下也無妨。這一轉念,讓他發現癌症,也讓他從醫師變成癌友。

照完胸部X光後,他邊與醫護人員聊天、邊等片子結果,剛好看到一張片子有問題,他指著剛出爐的片子,問站在一邊的醫療人員:「那是誰的片子,好像有問題?」一看上頭寫著「賴明亮」三個斗大的字映入眼簾、穿進腦袋,他拿著片子呆了幾分鐘,無法思考。

「我當時腦袋想的是,完了,這一刀逃不掉了。」在成大服務大半輩子,賴明亮結交許多好朋友,知道他右肺上葉有3.8公分大的腫瘤,立即安排各種高科技影像檢查確診,還為他組成醫療小組制訂治療計畫。

買來天仙神水 盼化療不會吐

跟多數癌友一樣,賴明亮也想徵詢第二意見。他拿著片子北上找老同學台大肺癌名醫李元騏,李元騏看了他的片子,告訴他台大的做法,是先開刀進去做病理切片,確定後再開一次刀切除腫瘤,等於要開兩次刀。

「想到要開兩次刀心裡就害怕。」賴明亮決定找成大醫療團隊。開完刀後,他跟多數人一樣,面臨兩難的處境,到底要再接受正統醫療?還是尋求另類療法?說到偏方,賴明亮有點不好意思,「偏方確實沒有任何科學驗證,但當成為癌症病人後,也變得跟一般癌友一樣,只要能救命都想要試。」

「雖然自己不是腫瘤科醫師,但知道化療是一條艱辛的路,如果可以,寧願選擇不要化療;也有很多親友建議我不要化療,接受中醫及其他另類療法。」他說,一度考慮不做化療,改採中醫療法增加免疫力,把體內殘留的癌細胞殺死;後來又與放射科醫師討論,才決定接受化療。

賴明亮說,雖然目前醫學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肺腺癌二B接受化療有沒有效,但放射科醫師建議,可以採低劑量的化療方式,讓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又能把殘留的癌細胞殺死。

在接受化療期間,親友特別買了一大桶的「天仙神水」給他喝,說喝了做化療不會吐。賴明亮半信半疑,不太敢喝,弟弟先幫忙試飲,告訴他喝起來像尿。他苦笑:「心裡很清楚這些都沒效,但當變成癌友後,也會變得不理性。」

透過佛學禪修 與癌和平共處

這桶天仙神水,他沒有喝多久就不再喝了。賴明亮形容,味道跟尿一樣,真的很難喝,但起初為了不辜負親友心意,他每天都喝。沒喝幾次,有一天吃早餐吃到一半,突然全部吐出來。弟弟看到這樣非常緊張,怕影響化療的療效,叫他不要再喝了。「那時有解脫的感覺。」他笑著說。

成為癌友後,賴明亮才發現,當醫師變成病人後,了解病程最後走向,所以比一般民眾更恐懼、更害怕,才會尋求另類療法。以前,賴明亮不解為何癌友會聽信偏方?四處求醫?但易地而處後,他才真正明瞭,目前的醫學對癌症仍束手無策,癌友要打贏這場仗,只要有希望,都願意嘗試。

賴明亮的另一半、前衛生署副署長(現已升格為衛生福利部)蕭美玲也是癌症病友。三十年前,她罹患乳癌,賴明亮比她還緊張,每天愁眉苦臉,讓學藥學的她非常不解;癌症固然可怕,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保持正常心就好了,每天一直想著它,癌症也不會消失。

相對於蕭美玲的正面態度,賴明亮比較想不開。蕭美玲說:「醫師不是叫民眾要積極面對嗎?為何自己生病後,反而更無法接受?」原本就喜歡佛學的賴明亮,生病後更投入佛學研究,期望能透過佛學、禪修等方式,檢視自己的生活,調整生活作息,放下心中的怨懟、恐懼,與癌症和平共處。

賴明亮Profile

現職/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專長/臨床神經學、腦血管疾病、臨床藥理學、緩和醫療

北醫小兒內分泌科主任許薰惠
中風/5年走不出憂鬱

「我心裡很清楚,再怎麼努力復健,也無法讓癱掉的右手、右腳復原。」北醫小兒內分泌科主任許薰惠道出心中的無奈。她強調,很多民眾把醫師當做神,其實醫師生病時,比民眾更無力、更無奈。

十年前,許薰惠突然在游泳池倒下,醒來後不僅右手右腳癱了,也失去了語言能力;當時,她非常沮喪,無法接受事實,長達五年無法走出來,每天跟家人說不到幾句話。後來在家人支持及鼓勵下,才漸漸接受中風的事實。

「當時一整天,我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心情是好的,其他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悶悶不樂。」沮喪歸沮喪,許薰惠心裡很清楚,如果不積極復健,手腳肌肉很快就會萎縮、僵硬;她憑著過人的毅力,短短三個月戰勝中風,四個月後即重披白袍看診。

知道病程發展 清楚醫療極限

回想起過去三千多個天天復健的日子,許薰惠說,漫長復健之路,非一般人能想像,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背後的辛酸。許薰惠說,家人支持及鼓勵很重要,當時要不是先生及兒女的鼓勵,她可能無法這麼快站起來。

許薰惠的另一半李石增,是林口長庚醫院院長,也是國內腦神經外科權威,太太倒下那一刻,他比誰都無奈,「民眾都把醫師當成神,把所有的疾病全權交給醫師處理;坦白說,當醫師本人或是家人生病時,才真正明白醫師是最糟糕的職業。」

曾經歷經家裡長輩生病的李石增說,醫師不是神,無法治癒所有的疾病;病人找醫師,希望二十四小時都能獲得醫師關心,好像看起來很權威,「其實面對自己親人生病,也有無力感,因為我很清楚病程的發展,也很清楚醫療極限在哪裡。」

「我是神經外科醫師,知道腦部神經一旦損壞就無法復原,即使復健也無法重塑腦部神經網絡。」李石增表示,太太突然中風,讓他感到很沮喪,自責明明知道太太有高血壓,卻沒有提醒她注意。許薰惠中風時,李石增評估她沒有生命危險,所以沒有動手術取出血塊。

李石增坦言,幸好太太當時沒有動手術,不然今天情況可能會不一樣。因為很清楚所有的狀況,所以他沒有帶太太四處求醫,也沒有尋求另類療法,吃各種補腦健康食品,惟一做的是努力積極復健。

復健持之以恆 中風重返職場

坊間中風復健花招一堆,許薰惠沒有找高檔復健中心嗎?李石增說,中風復健不用特別的先進儀器,醫院裡的復健器材已經足夠,中風病人要站起來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面對疾病、有正面想法,才能再繼續往前走。

坐在一旁的許薰惠,臉上始終帶著笑容說:「我每天持續復健,不是為了進步,而是不想退回原點,惟有這樣我才有勇氣再往前走。」中風打亂了許薰惠的人生,也讓她更能體悟病人的心情,了解病人的痛及心情。

每個人都需要鼓勵,她也不例外。生病後,即使別人一句簡單的鼓勵,也會讓許薰惠充滿能量,覺得自己又往前跨了一大步。「鼓勵,就像一劑強心針,可以讓人打起精神,讓人有正面能量。」許薰惠嘆口氣說,自己是醫師,當疾病找上門時,也曾想逃避,但逃避不能解決問題,惟有面對它才能戰勝疾病。

最後,她鼓勵中風病人,不要放棄自己,只要持之以恆,一定可以重返職場。

許薰惠Profile

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小兒學科副教授、北醫附醫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任

專長/ 一般兒科醫學、小兒遺傳罕見疾病醫學、小兒新陳代謝內分泌醫學

※本文獲《中時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許薰惠 天仙水
中時新聞網
中時新聞網
中時新聞網
展開箭頭

《中時新聞網》前身為《中時電子報》,於1995年創立,是全台第一家且歷史最悠久的網路媒體,開啟新聞數位時代。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