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孩子是可以教的!」臉書瘋傳小女孩哭泣反省影片,其實該被教的是這些「教養魔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孩子是可以教的!」臉書瘋傳小女孩哭泣反省影片,其實該被教的是這些「教養魔人」

「孩子是可以教的!」臉書瘋傳小女孩哭泣反省影片,其實該被教的是這些「教養魔人」
dreamstime
撰文者:李柏鋒

大學的時候修了教育學程,在有第一個孩子之前,老婆和媽媽也都去考保母證照,我都跟在一旁實習,自然胸有成竹的覺得自己教養小孩絕對沒問題。

但是當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我就知道這樣的想法徹底的錯了。

震撼:不是我教孩子什麼,是孩子教了我什麼

廣告

當小孩開始牙牙學語,你以為是父母親在「教」小孩嗎?不是,那只是一種模仿。在陪伴小孩的過程中,最恐怖的發現在於父母是小孩子模仿的對象,小孩子有什麼不好的行為舉止,通常是父母沒做好。

小孩是一面鏡子,永遠都在教父母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那種觸及到你內心深處的震撼與啟發,才是教育。父母才是真正的受教者。

所以我的觀念徹底翻轉,根本不是我能去教孩子什麼,我可以做的最大程度只有陪伴和關懷,而在過程中,真正學到什麼的,其實是我。也因為有這樣的轉變,我開始更仔細去觀察,我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觀察帶來更多的震撼。

首先,我把過去花費無數心力規劃、打造的那個「理想的孩子」企劃案丟進垃圾桶,因為我的孩子不是我的「產品」、「創作」或「圓夢工具」,他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我不心疼過去所花費的時間,反而慶幸發現得早,還能讓我的孩子盡可能地保有自己該有的樣子。我愛我的孩子,所以我想讓他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任何人所想像的另一個樣子。

廣告

接下來,每當我生氣,小孩怎麼會有這樣不好的行為舉止?我先回頭想想,是不是因為我自己給了不良示範?通常也就氣消了,其實該道歉的不是小孩,是我。如果是孩子自己的問題,通常很快就修正了,就像是學講話的時候,一開始發音不標準,只要父母講得很清楚,小孩子很快就能講出標準的發音,那稱不上是一種錯,而是過渡狀態。

但是如果是父母示範所造成的問題,通常過了好幾年都改不了,像是父母平常不整理家裡,怎麼能去期待小孩會整理自己的玩具?而且這會延伸出很多的問題,例如東西都亂丟,然後怪小孩子打破、踢翻。其實,那真的是孩子的錯嗎?

怪象:教養理念兩極化

身為父母,尤其習慣大量閱讀的我,會看許多「教養」書籍或文章。我發現,台灣的教養理念非常兩極,有一派的人覺得小孩子就是要教,父母負有「教養」的責任,孩子有什麼表現得不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失職,這種失職隨之而來的羞愧,往往就會產生親情勒索與指責,而非對等的溝通。像是跟小孩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或是「這是最後一次機會」,明知小孩離不開、沒有籌碼,但卻仍然以這種讓小孩恐懼、緊張的言語不斷的傷害小孩。

另一派的人則覺得,小孩子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發展過程,父母該做的是陪伴而不是指導,要努力的是啟發好奇心與學習動機,而不是強塞資訊與反覆鍛鍊技巧,能給的是多元的體驗與良好的典範,而不是過多的玩具與教學與毫無留白的時間安排。

那些信奉教養的父母,非常講求教養的效率與成果,自然也容易有顯而易見的成績,於是可以寫成文章、拍成影片甚至出版成書籍。但是在我的觀察,這樣的孩子我大多看不到獨特性與自我,他們更像是被要求學習爬樹的魚,不過這個商業市場真的非常的可觀。想想看,如果可以學到怎樣教出一個「懂事」的小孩,當父母打罵小孩的時候讓小孩自己說出為什麼自己應該被打罵,有多少家長會崇拜而且趨之若鶩?於是很多一開始只是分享小孩生活記錄的父母,在獲得了「你教得真好」的回饋之後,就真的以為自己是對的...

這種讚美有百害而無一利。

而那些信奉孩子有獨立人格的父母,非常講求陪伴的品質與回憶,這種過程一來很難有具體的「產出」,二來因為太多父母自己都沒經歷過尋找自我的過程,當然更難去理解要怎麼陪伴孩子與尊重孩子。於是,這樣的主張在台灣並非主流,也沒有商業規模。甚至,一個擁有獨立人格、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的人,在台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很「特別」的。

我的第二個孩子,跟第一個孩子差了七歲,雖有點突然,但同樣欣喜感動。第二個孩子教我的是:每個孩子真的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生命。哥哥文靜、弟弟活潑,哥哥大膽、弟弟謹慎,哥哥知足、弟弟積極。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到來,我的「老師」從一位變成兩位,他們彼此也每天都在「教學相長」。我也更深刻的理解到,真的每一個人都是很特別的,包括我自己也是。所以我不但應該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更應該要真實的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特別的人。

啟發:「陪伴」比「幫忙」對孩子更有益

的確,父母難為,真的很難做得周全,往往一忙起來,就只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處理眼前遇到的問題。身為雙寶爸,過去這個月因老婆出國進修,自己一個人陪伴兩個孩子,自然知道照顧孩子有多忙、多累。但是,這關係到的,是孩子們能或不能發展自我。我不覺得這可以因為忙或累就妥協或無視,我當然也會忙、也會累,但是憑藉對孩子的愛,我會繼續努力下去。

其實,真正的陪伴會產生信任,知道孩子可以做到什麼事情,於是會更懂得放手,這對於孩子的發展往往事半功倍。如果你只是一直灌輸,你其實不確定孩子到底會不會、有沒有學到,你根本不敢放手,你當下會很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但是你也會一直累下去,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家長不放心小孩自己上下學而需要接送。

但如果是高品質的陪伴,你會有很多機會做給孩子看、也讓孩子自己做做看,你就會知道孩子在當下的發展階段,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情,而不是一直幫孩子做完整件事情,卻搞不清楚自己孩子的發展階段,結果一直跟別人比。

那些父母願意先放手再善後的孩子,因為有機會自己做,更早學會自己吃飯或穿鞋,當然一開始需要很多耐心,可是孩子不但學會了一項新技能,身體的大小動作與協調性往往也能發展得更好。孩子的發展好不好,是跟過去的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

我閱讀許多教養專家的文章,常常覺得很納悶:為什麼會有父母覺得自己有資格去將一個獨特的生命,以教養的名義,打造成一個跟原本不同的樣子呢?不管是在綜藝節目或臉書上,一個孩子的超齡表演真的沒什麼好讚許的,那可能正意味著孩子失去自我,其實讓人心疼。

更別提,當家長「展示」自己的「教養成果」時,孩子們失去了隱私與人格。父母在不對等的條件下過度侵害孩子的權益,其實是愛自己多過於愛小孩。因為愛自己,說不出自己從孩子身上學到什麼,這種自卑造成的自戀源自於不了解自己是一個怎樣的獨特生命,於是想要在跟別人比較的過程中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對「教養」的信仰會一代一代的遺傳下去,其實每一代都是受害者,只有在思維上跳脫,才有機會讓自己與下一代好好的做自己。

而這些,其實就是我的孩子教會我的。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教小孩
李柏鋒的擴大機
李柏鋒的擴大機
李柏鋒
展開箭頭

提供一個公民的主觀評論,期許這些「主觀」能擴大成為社會共識,變成主流的客觀思維,協助台灣國家正常化。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