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全台第一家電動巴士量產商》進口車大老闆,放下光環、咬牙兩年,熬成新經濟霸主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財經 | 焦點人物

全台第一家電動巴士量產商》進口車大老闆,放下光環、咬牙兩年,熬成新經濟霸主

全台第一家電動巴士量產商》進口車大老闆,放下光環、咬牙兩年,熬成新經濟霸主
華德動能科技
撰文者:勞動力與創新雜誌
獨立觀點 2017.03.17

華德動能科技創辦人蔡篤雄早年曾從事進口車貿易、開租車公司、投資大客車車體製造,並擔任英國豪華車Jaguar及Austin-Rover品牌的臺灣總代理。

2008年因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等環保議題興起,他察覺全球發展電動車的趨勢,尋思臺灣如果要發展汽車產業,應該善用電機、零組件、資通訊等國內本身的技術優勢,創造獨特的電動交通工具。

華德動能總經理蔡易忠指出當時臺灣切入電動車市場的劣勢是,零組件廠商缺乏完成整車的經驗,想打入大車廠的供應鏈難免困難,而華德動能勇於迎接挑戰,跳脫巴士製造業的傳統框架,聚焦系統整合核心優勢,並專注於電動巴士整體性的產業聯盟、研發、測試及商業化,自製率逾六成,包含整車設計、底盤、動力控制系統等,均為華德與國內廠商共同研發設計。

廣告

華德動能科技創辦人蔡篤雄

雖然國內了解汽車知識的人才很多,但因為電動車是全新領域,研發與製作觀念截然不同。為此,華德動能初期花了極大的時間與心血招兵買馬,人才來自四面八方,如汽車、電機、設計、新能源、資通訊等等各種領域,來源包括對外招募,也從蔡篤雄過去汽車產業班底回聘部分重要幹部,以及與各大學進行產學合作等,儘可能全面網羅相關技術背景人才。

華德人力資源部副理黃秀華表示,電動巴士與傳統巴士的原理與結構不同,在控制系統方面需要的是硬軟體設計開發人才,而且不光產品設計,也要懂車輛法規,是屬跨領域的新興產業,所以了解軟硬體設計的電子、電機或機械工程系背景,或業界有車輛工程開發經驗者較能雀屏中選;另外技術師方面,如電控、底盤鈑噴的實際操作,被要求有基本識圖能力,熟知自動控制與電力控制的技能,這方面以汽車產業已有經驗者,或是透過技職學校汽修科為主要人才來源。

電動巴士的開發是一條未知的路,初期較不容易看到成果,因此華德動能認為,該領域人才在觀念上最好本身要有綠能概念及珍惜資源的信念;實務上則對機械結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較快進入狀況,但也因此在人才徵募上較為不易。除了一般徵才管道,華德動能也華德動能科技創辦人蔡篤雄以產學合作建立整合平臺,用以培養電動車領域的專業人才。

廣告

尋求與外部資源合作,像是車用電子廠商車王電子會適時舉薦較有經驗的相關汽車產業人才,為公司注入新血。但即使人才招募完成,所有人也是從嘗試中摸索學習,舉例來說,技術師都須經過在職訓練,上指定的課程,如電動巴士的電路配置與電動控制等,並採師徒制方式培訓,由組長親自帶領組員實作,訓練一段時間後就要求人員從簡易電路設計開始進行獨立作業,日後若表現好,則可能進一步調至研發部門。

而包括動力控置、鈑金、配線與電壓的承受度、設備規格的制定、資通訊系統整合等,所有觀念與製作原理,都必須全面翻轉,不能以既有柴油車與引擎概念去推論設計,因此經常好不容易完成一項關鍵技術,又發現必須要有相關系統設計去配合,得重新做起,公司員工就這樣從Trial and Error中反覆去練習、嘗試、修正。

累積許多錯誤經驗後,華德動能在蔡易忠的領導下,不斷從中吸取教訓,設計出更適合的車電管理平臺,也因此加速人才成長的腳步。例如,以往電動巴士運行若出現故障,因不知問題所在,往往要派好幾組技術人員到場才能解決問題;後來華德動能與逢甲大學共同合作開發出一套車電整合系統,該平臺可觀測到每輛行駛的電動巴士營運資訊,檢視到底哪個環節出現狀況,由負責技術人員前往支援,且可提早觀測到數據異常,在尚未實際發生問題前就做到預防維修。另外,透過此一大數據資料庫,亦有利於新進人員對業務的掌握度,得以快速進入狀況。

翻轉操作觀念 加強人員訓練正式投入研發約兩年時間,華德動能在2010年簽下第一份合約,成為首家、也是目前唯一完成電動巴士商業化的廠商,發展至今共有112輛,與全臺各客運業者合作,阿里山、日月潭、故宮南院等各大重要景點,均採用華德動能的電動巴士

為了讓電動巴士推動起來更加順暢,華德動能堅持不投資動力電池廠,而是掌握系統整合的核心技術,將全球最先進、最具經濟效益的動力電池為己所用。

華德動能要求不能只有研發與製造單位人員懂得電動車原理,也為新進人員安排機電整合等教育訓練課程。若配合產官學合作培養跨領域人才,方能落實臺灣電動車的國際地位。車電整合管理平臺可加速臺灣電動車人才的成長腳步,

經過數年來的嘗試,蔡易忠認為,國內要發展電動車領域,人才培育是瓶頸之一,因為當前多數「懂車的人才不懂電,懂電的人才不懂車」,培養相關跨領域人才是當務之急,但前提是必須打開電動車市場,當市場有前景,學校教育資源投入,電動車產業就更有創新力量。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蔡篤雄 電動巴士 蔡易忠 電動巴士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