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只靠年輕人在網上賣文創小物,台灣數位經濟怎會成功?!政府和企業快換腦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只靠年輕人在網上賣文創小物,台灣數位經濟怎會成功?!政府和企業快換腦袋

只靠年輕人在網上賣文創小物,台灣數位經濟怎會成功?!政府和企業快換腦袋
電子商務
dreamstime_xxl_44905065
撰文者:黃齊元

周末早上,我在我家附近的一家咖啡廳用餐。早晨的陽光灑在我身上,熱騰騰的咖啡流進我的喉嚨,我迫不及待的拿起報紙,閱讀最新的消息,感覺全身的能量都被激活。

我抬起頭往周圍看了一圈,突然查覺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整個餐廳內十幾桌,幾乎一半以上的人都在滑手機,但沒有人像我一樣在看報紙,特別是拿了7份的報紙。

台灣的手機黏著度相當高,臉書使用率高居全球第一,照理說大家都活在線上,但台灣本土卻未培養出任何有實力的網路公司,究竟是誰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廣告

最有可能是FB、LINE這些平台,當然也包括部分來自大陸的購物網站如淘寶。

但並非所有的海外公司都能順利在台拓展業務,Uber被封殺、阿里和愛奇藝也在執照申請上遭遇困難。

有一點台灣遠落後於世界,那就是線上與線下企業的合併,全世界都已發生,台灣還沒有。

2001年,美國入口網站美國線上(AOL)以1,650億美元天價,併購了媒體集團時代華納,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併購。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個案,代表傳統與數位經濟的融合,而且是由後者併購前者。後來由於網路泡沫,AOL產生990億美元虧損,時代華納又再度成為獨立的公司。

廣告

同樣的劇本在亞洲也上演過。2000年,香港富豪李嘉誠的公子李澤楷為了避免讓香港電訊被新加坡電信併購,透過他自己的小公司盈科數碼動力(PCCW),以380億美元代價吞下了香港電訊。這筆交易完全靠當年互聯網的熱潮才得以完成,但最終PCCW也跌掉99%的市值,損失慘重。

10多年後的今天,一個新的時代來臨,我們重新踏上當年走過的路。最近阿里巴巴宣布和大陸國有零售龍頭百聯集團戰略合作,百聯在中國擁有4700個網點,遍佈200多個城市。這筆交易的出發點正是馬雲近期所提倡的「新零售」,強調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這次應該不會是泡沫。

在日本,阿里巴巴的股東軟銀代表了另一個整合典範。幾年前孫正義收購了美國第四大電信商Sprint,去年又跨入半導體,買下英國晶片龍頭ARM,這些都是以新經濟併購傳統經濟的實例。

而對美國、中國大陸和日本這些O2O整合,台灣有什麼啟發?未來將是「+」的時代,不同領域會因為網路快速發展而產生跨界融合,虛擬和實體、線上和線下、電信和電視、頻道和內容,範圍會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

台灣市場太小,因此一定要和海外(包括中國大陸)平台及資源整合者連結。台灣不願意和中國大陸打交道,而外國廠商又不一定會進入台灣市場,久而久之,我們會失去和世界及未來(數位經濟)的連結,逐漸被邊緣化。

政府只有實體經濟的思維,甚至停留在過去製造業的階段,殊不知台灣的數位經濟落差才是未來最大危機。美國經濟龍頭(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和中國企業市值冠軍(阿里、騰訊)都來自新經濟,台灣呢?

小英應有感受到危機,最近政府修改創新產業政策為「5+2+2」,其中第二個2的第一項是「數位國家創新經濟」。15年前,阿扁推「兩兆雙星」計畫,其中一顆星叫做「數位內容」,最後不了了之。台灣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數位環境、數位政策和數位企業,有使用者,但生產者太弱。

台灣的數位經濟未來有可能輸給東南亞,阿里最近在東南亞大舉投資電商和第三方支付,未來東南亞數位經濟,可能像當年手機在大陸一樣,leap from behind。東南亞共享經濟已開始普及,最近有代人買菜的網路平台進入台灣,就是來自新加坡。

其實中國政府並不樂見阿里變得太強,對傳統經濟不斷侵蝕,造成許多零售業潰不成軍。大陸正積極扶持企業往新經濟轉型,「中國製造2025」就是一例,企圖將傳統製造帶往工業4.0的方向。

大陸有兩點比台灣強,第一是「加」,「互聯網+」即代表新經濟+傳統經濟。第二是「合」,有一個政策叫「兩化融合」,指的是工業化+信息化,在每一個環節緊密結合,其實一樣可以用在商業化上。

面對這些挑戰,台灣應如何因應?基本上有三個要點,第一要加速「數位化」。數位化不等於資訊化,牽涉到商業模式的改變,甚至對傳統的顛覆,「加」和「合」兩者都很重要。

台灣有不少小型企業,包括精緻食品或農產品,都以數位化手段來行銷,協助企業轉型升級,中大型企業反而做得不夠。

第二需擁抱「智慧化」。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AI會更加平民化。智慧化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取代傳統工作,不過會創造新的工作,但只要看「一例一休」諸多問題,就知道台灣很難過得了這一關。

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都把AI當作國家重要戰略產業,除了台灣。上周科技部長終於覺醒,宣稱台灣下一個代表性科技產業是人工智慧,雖不知如何實現,但至少是一個開始。

第三應發展「物聯化」。在未來萬物聯網的時代,網路運算和人工智慧需以軟體形式存在於各種硬體當中,所有物件都必須重新設計、重新定義,這正是台灣的大好機會,如果有什麼我們擅長的「加法」,那就是「台灣製造」+「外國軟體」。

未來台灣數位經濟要成功,不能只依賴年經人,把傳統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的腦袋徹底翻轉,才是關鍵。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文創小物
老總的兩岸手札
老總的兩岸手札
黃齊元
展開箭頭

大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 ,具有超過30年投資銀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榮獲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再獲台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組)。美國史丹福(Stanford)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職: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共同發起人/蔚藍華騰智慧顧問公司董事長/智門SmartGate創辦人。

黃齊元網站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