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年輕人,老人為什麼比你可靠?他們不追求「必勝」,但碰到問題知道怎麼做「最恰當」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年輕人,老人為什麼比你可靠?他們不追求「必勝」,但碰到問題知道怎麼做「最恰當」

年輕人,老人為什麼比你可靠?他們不追求「必勝」,但碰到問題知道怎麼做「最恰當」
新人老鳥菜鳥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3349640
撰文者:周偉航
人渣文本 2017.02.14

因為電影《艋舺》,當我問學生:「意義的意義是什麼?」總是會得到:「我不知道意義是啥小,我只知道義氣。」但若追問:「那義氣的意義是什麼呢?」學生馬上就倒成一片,因為他們只是單純來秀台詞的。

不過,一堆「義」來「義」去的哲學問題,對於「只是出來混」的當代人來講,的確不太容易回答;但搞不清楚「義」是什麼,卻可能對我們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像是為了兄弟義氣而喪命。所以義到底是什麼意思?

任何德行概念都會隨著時空環境而演化,「義」也是如此。當代的義主要來自於古中國的儒家,但在現代社會中,屬於德行範圍的「義」已演化出許多分支概念,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薄弱。

廣告

像多數人認為「正義」和「義氣」很接近,都有個義嘛,維持社會正義可能也要靠義氣。但正義是來自西方的概念,中國傳統是沒有正義的,只有公正(漢字的「正義」其實是日譯);而義氣則只在中國的行會或幫會系統流傳,並不是普遍德行。

那真正的義是什麼呢?在當代社會還有用嗎?

當然有用。最早期的「義」,就是「宜」,指適切的判斷與行為。這所指的範圍就相當大了,各種良善行為都可以算在內,而且「宜」體現出很強的脈絡性,講白話一點,就是要「因地制宜」,不設定明確的行為標準,有高度的彈性。

所以孔子也提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就是出來做人處事,沒有一定要這樣做,也沒有一定不這樣做,一切都看適不適合。所以沒有必對或必錯的具體行為規範,行為的道德價值要看事發當時的情境:殺人有可能是對的,救人也可能是錯的。

廣告

因此「義」是對特定行為沒有堅持,而是要看狀況下判斷,不過要「下判斷」呢?若專注思考「宜」這個概念,就會發現這講了等於沒講,因為人人都知道要做最適切的行動,但如何判斷當下最適切的行動為何,還需要其他的進一步原則。

不立原則,又要原則,怎麼辦?

這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這原則來自於「義」概念之外,第二種,是找「相對較佳」而非「必然最佳」的原則來支援。

義之外的參考原則,孟子碰到魏惠王時有提過。孟子說他沒辦法帶具體利益給魏國,但有帶「仁義」來。仁是推己及人,是種同情他人的動力,可以作為義行的動機,而以「仁」而非「利益」為動機,其行為符合「適切」標準的機率通常較高。因此內在動力的「仁」和外在行為的「義」,就搭配成為古中國德行觀核心的「帝國雙璧」了。

但能同情人,會推己及人,就能做出好事嗎?這頂多只是「比較有機會」作出好事,因此我們還需要一些現實世界中的「相對較佳」參考資訊,那就是學習「賢人」的做法。

賢人就是聰明人或老練的人,他們之所以能獲得我們的肯定,是因為面對不同狀況,時「常」能做出適切的反應。你可以觀察這些人的做事風格和思考原則,並且思考這些原則是否也適合你所處的情境。

如果身邊沒有「賢人」,那觀察普通人的行為情境,看看為何有些舉動能獲得普遍肯定,而哪些表面OK,但實際上很糟糕。基於當代社會的複雜性,不太可能出現在每個領域都能展現適切行為的人,因此「入境隨俗」,參考一時一地的集體智慧,也能找到可參考的行為準則。

在當代社會生活與工作職場中,我們總是會有種執念,想要一入門就快速學到「必勝」「必對」的原則,這當然就太過貪心了。許多老人就算混了很久,也享有頗高的社會地位,但他在行為上,還是不見得能拿捏準確,或許經常出包,甚至「一包」就毀掉自己過去累積的成就。

這主要是因為外在環境不斷轉變,人類文明也會持續發展,原本的適切會變得過時、愚蠢,因此不論是「義」或「宜」,都是一輩子的功課,你應該持續學習,行為準則也需要不斷微調。

很辛苦?做人本來就很辛苦,但如果不朝這方向努力,你會更辛苦。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職場 年輕人 道德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展開箭頭

幼時想當言情小說家,如今在各大學兼課當流浪教師,將來計劃騙一筆錢來開深夜食堂。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