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若你有天被資遣,不要失去對自己的信念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若你有天被資遣,不要失去對自己的信念

若你有天被資遣,不要失去對自己的信念
撰文者:劉佩修
商周茶館 2016.06.12

倘若有一天,你被主管通知,明天就不用來上班,你會對自己說什麼?

獨立記者朱淑娟對自己說的是:「不要失去對自己的信念」。

現在,她是台灣最有名的環境報導獨立記者,七年前,卻是被報社「精簡人力」的對象。但她說:「報社把我的台子拆了,我要把自己的鷹架再搭起來!」

廣告

她做到了。她的新書《走一條人少的路》,對應近期不少媒體傳出裁員、資遣、優退,風聲鶴唳,此時看本書,特別有感受。

有關空氣汙染、水資源、環境正義的報導與討論,是這本書的精華,但最撼動我的,卻是前五章的獨立記者之路。雖然我跟淑娟認識多年,但裡頭很多橋段,也是第一次看到,深受震撼。

她描述自己在聯合報,怎麼從行銷人員,變成攻佔重要版面的部會記者。她秉持兩個採訪原則,做過記者的人,就知道它有多麼關鍵:其一,對採訪對象尊重、真誠、公平,不為任何一方發言;其二,有備而來,因為許多受訪者是「你你能問到那裡,我就回答到哪裡」。

縱使如此努力,在2009年政黨輪替後,她還是變成報社精簡人力的對象。當主管跟他說,很抱歉要你走路….,淑娟卻立刻回答,喔喔沒問題,感謝長官對我的照顧云云,然後把寫到一半的稿子截完。這確實是我認識的她,阿沙力,不囉嗦。

廣告

精彩的是,她被主管告知捲舖蓋走路後,隔天又跑回去環保署跑新聞,接到採訪通知也去現場,訪了後才認知到沒地方發表,於是接受朋友建議做了部落格,叫做「環境報導」,自產自銷,就這樣開啟獨立記者生涯。

那時候她四十多歲,別人想的可能是,中年失業太可怕,趕快找個機構穩定下來;報社前輩勸她:都幾歲的人了不要想東想西,去找個公關工作不會很難;媽媽則要她去考公務員捧鐵飯碗。

但她卻衷心喜歡當記者,「我都四十幾歲了,不做自己想做的事要等到什麼時候?」

先前,她擁有大報記者身分,父母以她為榮,採訪對象敬三分,每次遞名片都有種優越感,但報社給她的束縛,同樣讓她離開的念頭,像鬧鐘般定期響起,只是,她沒有勇氣。自己不敢做決定,報社幫她做了,回頭看,像是上天的安排。

但決心當獨立記者,卻得先過自己這關。她一開始有認同焦慮,當時經濟部舉行能源會議,她在現場聽了兩天,經濟部長尹啟銘舉行記者會時,淑娟想當面問他,卻不知道「等一下舉手我該說我是誰呢?」就在躊躇不定之間,記者會結束了。

多年來習慣大報記者身分,公開場合卻無法面對自己身分的轉變,她沒有逃避這個尷尬,反而每天對著鏡子講「我是獨立記者朱淑娟」,練習了好長一段時間,適應自己創造出來的新工作。

書中也描述失去大報身分後的人情冷暖。有些採訪對象會說,沒關係,你就繼續來跑新聞。但也有人暗地質疑:「都不是記者了,現在是用甚麼身分來採訪?」甚至還有記者同業跑去質疑採訪對象,為何讓她繼續採訪。

更因為沒有機構當靠山,沒有法務也沒有客服,她說:「我要為自己寫的東西,百分之百負責」。

我因為擔任淑娟在商周寫稿的窗口,對她的嚴謹度有很深的認識。淑娟在書中也寫到,她的文章常讓商周收到不少抗議電話或來信,有的是想邀請她喝咖啡或到該爭議企業參訪,有的則是乾脆寄存證信函、律師函,或措詞強烈要求我們給個說法。

坦白說,剛開始我也會有點動搖,心想,會不會她真的哪裡寫錯呢?或者沒考慮多方立場只採一方說法?但幾次下來,發現她的寫作證據充分,同一事件的爭議雙方重要關係人都想辦法訪到,抗議者也拿她或拿我沒輒。

有次淑娟跟我說:「其實,我比任何記者都怕被告,因為記者背後有媒體、有法務,而我只有一個人,沒有條件跟人家打官司,所以,我的報導必須任何記者都嚴謹才行」。

慢慢的,我真的就像她書裡所描述的「眉頭都不皺一下」,對這樣的合作夥伴,還有甚麼不放心呢!

很喜歡跟淑娟聊天,她學理工出身,是一位邏輯清楚、客觀理性、不會讓激情或好惡影響判斷的人,文字卻很有溫度,描述小人物尤其動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九月,中秋節前夕,苗栗大埔拆遷案中的張藥師溺水身亡,我邀淑娟寫一篇文章那一天 我最後一次看見張藥師。文章開場描述:

「張藥師摸摸僅存的那面牆,然後走到三年前因大埔徵收案、喝農藥自殺的朱馮敏阿嬤家,跟朱阿嬤的兒子朱炳坤,兩人相擁走了一段長長的路。入夜後的滿月照著大埔,兩個家毀人亡的身影」

當我打開電郵看見她寄來的稿子,潸然淚下。文章刊出後,我驅車至現場,看見殘破不堪的半毀房舍,與一望無際已徵收但無用的荒涼科學園區,義憤填膺。如今快三年了,回想這段往事,還是不敢相信現代台灣,依然有人命如螻蟻。

隨著時間挪移,淑娟告訴我許多故事,然後我知道,有些生命的消逝,加害者不只一人。縱使她知道很多真相,但生命有不可承受之重,她並不是大筆一揮全部都寫,有些秘密藏在心裡,只有天知道。

很敬佩淑娟,一個不需要名片,也能贏得尊重與舞台的媒體人。我們在1489期也特別做了新書書摘,以饗讀者。

240天追蹤 直擊台灣大缺水時代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被資遣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