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讀國文,從來就不是為了學修辭...課本裡,藏著「上頭」不願被人記得的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讀國文,從來就不是為了學修辭...課本裡,藏著「上頭」不願被人記得的事

讀國文,從來就不是為了學修辭...課本裡,藏著「上頭」不願被人記得的事
圖片來源:chia ying Yang @CC BY 2.0
撰文者:朱宥勳

要說國文課本的八卦,當然要從「國語文」開始說起。

▶國語,誕生!

「國語文」是一個領域,是「國語」和「國文」的混合。我們現在所通行的這套語文系統,是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帶來的。在此之前的日本時代,台灣流行的是日語、台語、客語和原住民各族的語言;有部分的漢人也會寫中文字,他們稱之為「漢文」,不管是文言漢文還是白話漢文,在發音的時候都是用台語來唸的。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成立了「國語推行委員會」,才開始一系列當代「國語」的建構工程。

廣告

關於「國語文」的八卦,當真是千絲萬縷,很難說盡。課本沒有教,老師也不見得知道,許多教育部的政策其實都違反初衷甚遠。如果話說從頭,那就要從20世紀初中國的一批救亡運動開始說起––不管是新文學運動、五四運動,總之當時的人們心中有一個共識:中國要強,必須團結人民;但中國幅員廣大,各省語言不通,如何團結?其次,中國人民知識不足,也需要一套簡單易懂的文字來流傳知識。這些條件加起來的結果,就催生了一套符合上述需求的「國語」。

政府將它作為中國的標準語,並且在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的言文一致訴求下,兩個願望一次滿足。1945年來到台灣的「國語文」,接的就是這半世紀以來現代中國在語言上建構的枝。說到這裡,你可以猜猜看,在這最原初的「國語文」理念的推動者當中,他們會不會同意現在某些團體訴求的「提高文言文比例」?(你有辦法用文言文「我手寫我口」嗎?)

▶中國人不會講國語,捺ㄟ安捏?

但可別以為國語文從此一帆風順,欣欣向榮。國語文推行早期最大的問題是,根本就沒有人會講這個語言。

廣告

欸?不是中國人嗎?怎麼不會講國語?代誌是這樣的:1913年,也就是中華民國之初,就召開了「讀音統一會」,決定了以北京官話為主體,並且「兼顧南北」的國語。這「兼顧南北」就有玄機了,南北各省語言差異這麼大,基本上是幾十上百種語言,如何兼顧?很簡單,表決就好了。所以各省代表坐下來開了一個會,找了6500多個字出來,一個一個舉手表決這個字要念什麼。你想像一下,如果第一個字照廣東音、第二個字照山西音、第三個字照黑龍江音…到底誰有辦法真的用這套語言說話啦!就算是本來會講北京官話的人,遇到這種人造語言體系也是沒辦法安穩度過。這也是為什麼戰後初期,台灣人學國語會學得很崩潰了––不要說各省鄉音不同了,這些各省籍的老師自己的國語就不標準了,教起來當然一片混亂。

許雪姬教授的〈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就提到各種慘劇:「有一個小學生曾在日記上寫著『國語有六種』;一個中學生因為沒有將淪陷念成教師的鄉音『淪漢』而遭受斥責;省參議會…為了要瞭解參議員與報告者之間的意思要經三次翻譯。」

▶「國語推行委員會」本來也研究台語!?

說到台灣人學國語,有一件八卦真的要來提一下。講到國語,大家都以為國語原本是和台語對立的,為了推行國語所以禁止講台語,直到近年本土化運動抬頭之後,學校才開始教台語。但事情不是這樣的,台灣的學校教台語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從20世紀初的日本時代,學校裡面就有「漢文課」,就是用台語教文言文。日本時代還有專門給警察讀的台語教學刊物,裡面會用日文片假名拼出台語的音。而國民政府初期,台語也曾經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1945年後第一份國語政策方針是「台灣省國語運動綱領」,它的第一條就是:「實行臺語復原,從方言比較學習國語。」在主管機關「國語推行委員會」裡面,也有專門研究台語的部門。所以在早期,推行國語的學者們是打算利用台語和國語之間句法的相似性,來幫助台灣人加速學習過程的,在語文教學上果然很專業。事實上不只台語,在中國其他省份,這些國語學者也試著利用注音標注當地方言和國語,進行對照閱讀的教學。不過到了1950年代,專業還是打不過政治,政府下令在學校內禁絕台語,這也種下了往後語族衝突的重要根源。

也因為這個脈絡,所以「國語」對二十世紀中葉的台灣人來說,基本上跟外文沒什麼兩樣。因此整個國語文教學的制度設計,看起來就很像是在教外國人講話,而「國語文競賽」這樣詭異的比賽也就從1946年一直延續到現在。你稍微想一下國語文競賽的內容,就會發現,大概很少有哪個國家會把這些東西當作比賽項目去訓練本國人民吧?比如演講比賽,那種講法根本不是任何政治、文化和商業場合可以使用的技能,而是在比誰腔調較接近標準國語。但話又說回來,這套「國語」在台灣發展半個世紀之後,早就發展出自己的腔調和習慣了,中國方面的講話方式和我們有明顯的差異,追求這種「標準」,到底有誰在乎呢?

▶國文課本裡,藏著「上頭」不願人記得的事

最後,我們終於從「國語」來到了「國文」。這兩個科目,在最初的設計是「先學說話、再學文章」的分化,因此小學學國語,中學學國文。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翻到國文課本前頭的「編輯大意」之類的地方,仔細看一下,雖然我們習慣把課本裡的文章叫做「課文」,但事實上正式的說法是「範文」。請注意那個「範」字:那個意思是要你模仿,這些文章是模範。模仿文章要幹嘛呢?當然是為了寫作。所以,國文科最初設定的教學目標,其實是寫作,閱讀範文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習寫作技巧,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閱讀。當初設計者的用意可不是希望學生花時間背誦修辭啊!他們是希望學生能夠花時間去練習使用這些修辭的。不過很可惜的是,這件事情包括教育部本身在內,大概都已經沒有人記得了。而如果照這個思路下來,你可以再猜一次:這些人會支持調高文言文比例嗎?(你沒事去模仿文言文寫文章幹嘛?)

以上的討論,是先建立一些心理準備:國文課本裡面,其實藏了很多「上面的」「大人」不希望大家記得的事情(當然有些時候是他們書也讀不多,真的不知道)。在接下來的專欄裡,我們每期都會爆一篇範文的八卦,這些文學研究者都很清楚,但卻因為某些神秘的原因,始終不曾被寫入教師手冊或在師範養成體系被重視的文學知識,將讓我們看到「國文」這個科目本身的混亂和矛盾。是時候按下重新整理鍵了。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教育 課本 國文 台語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