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誰說人性本自私?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誰說人性本自私?

誰說人性本自私?
(攝影者:張家毓)
撰文者:Jacky Hsieh
PanSci 泛科學網 2012.06.26

根據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也能夠體會「施比受更有福」。這篇發表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的研究發現,不到兩歲的兒童在給予時比接受更佳喜悅,甚至分享自己的餅乾比轉送別人的餅乾更開心。

這個研究支持過去在成人實驗時發現,我們幫助人別人時感到喜悅,也說明為什麼人類會做「利社交行為(pro-socially)」的事。這是第一個次把這個概念套用在兒童身上的實驗。

這篇研究的作者Lara Aknin博士說:「我們都以為人性本自私,但這個實驗證實兒童其實在給予時比起接受更開心。」

廣告

參與實驗每個兒童由家長帶進實驗室,並讓他們認識一個人偶,而後給予他們八片餅乾。主試者把一片餅乾分享給人偶,數分鐘後兒童被要求把一片餅乾分給人偶,接著數分鐘後再多給他一片餅乾,要他把多的這片分給人偶(給餅乾的順序為counterbalanced設計,也就是有些兒童會先要求把一片餅乾分給人偶,有的則會先多給他一片餅乾分享)這些過程透過錄影記錄,而後用七點評分分析(1分:不怎麼開心,7分:非常開心)兒童的喜悅程度。

當兒童分享自己的餅乾時,比起分享主試者多給的一片餅乾還顯得開心。這樣的結果,誠如在利社交行為中的自願犧牲擁有;也說明比起避開主事者提出的分享要求,兒童透過分享在行為上更能獲得正向情緒。

這個發現說明了一個長期的疑惑:為什麼我們願意助人,甚至幫助素昧平生的人?一部分的答案似乎就是─這會讓我們感覺很好;而兒童樂於分享的事實,更表達了人性本善,我們天生不是自私的。

資料來源:『Science Daily』:Giving Makes Young Children Happy[19 June 2012]

廣告

本文獲PanSci泛科學網作者Jacky Hsieh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心理学 本 人性的自私 site:www.businessweekly.com.tw 自私心理學 人性自私 人性心理學 人性 自私
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 泛科學網
展開箭頭

PanSci泛科學網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