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少了陸客,競爭力還是強!沒有製造業的香港,竟能大做全世界「專利生意」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少了陸客,競爭力還是強!沒有製造業的香港,竟能大做全世界「專利生意」

少了陸客,競爭力還是強!沒有製造業的香港,竟能大做全世界「專利生意」
香港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劉佩修
商周茶館 2015.12.23

十二月初到香港,街道洋溢耶誕氣氛,但與前幾年不同,陸客明顯變少。

精確一點來說,聲量大、手筆大的陸客,不再隨處可見。名品街廣東道上,被港人形容為「抓著黑色大塑膠袋,把精品往裡面丟就像丟垃圾一樣」的豪氣買家不復見,倒是散在誠品書店、無印良品的文青陸客,或是中環置地廣場、銅鑼灣時代廣場的中國小資男女,比以前多了。

許多台媒對香港經濟的議論頗悲觀,基本的論調不外乎,香港太依賴陸客,但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習近平打貪,加上港人與陸客的矛盾激化,導致陸客減少,以服務業為主的香港,前景不妙。

廣告

攤開數字,今年前九個月,陸客較去年同期下跌了0.3%,相較於前一年的成長16%,這數字的確難看。但,這樣就會威脅香港經濟了嗎?

香港的服務業佔GDP的90%以上,其中以貿易與物流最大宗,佔GDP的24%,其後依序為金融業17%、專業服務12%、旅遊業只佔5%。

就算旅遊業只佔5%,會不會香港其他的服務業,因為中國上海、深圳日益壯大,搶香港的生意,或是北京報復雨傘運動,導致香港經濟進入寒冬呢?

就我的觀察,至少這幾年還不會。

廣告

其實香港的經濟,比台灣樂觀許多。今年香港的GDP成長率還有2.4%左右,而台灣GDP卻可能連1%都不保;香港的總出口(含轉口)貿易今年小跌1.5%,服務貿易輸出小跌1.2%;而台灣前十一月的出口卻是大跌了10%以上!

為什麼屬於中國的香港,被中國經濟拖累的程度,反而比台灣還低?

因為,台灣對中國是在Yes或No中做「是非題」,要不就連廠帶人的擁抱,要不就拒人於千里之外。香港卻用「應用題」的態度對中國,絞盡腦汁解題,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矛盾中做生意,包括中國與台灣的矛盾,也是它的商機。

這種能耐,放眼五年甚至十年,應該很少有亞洲國家或城市可以取代。其中一項,就是知識產權(IP,智慧財產權)的服務產業鏈,包括申請、融資、交易、仲裁等。

攤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3年統計,全球專利申請數量前三名,分別是中國、美國、日本,香港排名第15,在亞洲僅次於中、日、韓、印度。而台灣,並沒有在該組織公布的前20名內。

而商標、外觀設計的申請,中國均名列第1,香港均名列前20。這兩項,台灣也沒在前20大榜內。

很奇怪,香港服務業佔GDP的90%以上,又沒有台灣的電子、機械、紡織、自行車…各式各樣優質產品,怎麼在台灣的IP申請數量,會輸給香港?

答案是,香港的申請案件中,99%來自「非住民」,亦即,在香港提出專利申請的,幾乎全都不是香港人!

他們是誰呢?前年在香港申請成功的1萬4千件專利案件中:
41%來自美國
12%來自日本
瑞士、德國都有7%
中國4%
英國3%

相較於全球非居民專利申請平均數是21%,99%這數字顯得不可思議。申請專利所費不貲,如果在香港申請專利沒有特別好處,為何外國人要這麼做?

數字比較冷冰冰,我們先看一個場景。

在維多利亞港畔的香港會展中心內,十二月初香港貿發局舉辦亞洲知識產權論壇,並伴隨一系列相關展覽。參與論壇的國際IP專家當然很多,但令我眼睛一亮的,是在展場一區,竟看到台灣公東高工、雲林科技大學、北市私立復興中學的師生,他們帶著自己的發明參展。

跟台灣外貿協會多數展覽開放一般民眾參與很不同,香港貿發局的展覽多數僅讓專家與買家入內,一般民眾不能入場。這樣固然沒有台北世貿中心常見的萬頭鑽動、人數飆高的效果,卻能保留時間與空間,讓專業對話。

一位復興中學學生家長說,香港是離台灣最近、又最國際化的地方,她希望孩子來看看別人的創新,也學習怎麼跟外國人介紹自己的發明。

我問雲科大教授張傳育,覺得展覽最特別的是什麼?他說,專利交易平台,這在其他國家發明展中都沒有看到。他指著場中一方介紹:那裏有許多專利交易、仲裁服務的攤位。

許多來自台灣、新加坡、東協,甚至中東、歐洲等國家的中小企業、創新團隊、加盟主也來參展。參展攤位、機票食宿,全都要錢,他們為何願意來?

因為成交機率高、服務齊全。

香港有很多國際採購辦事處,他們不選擇直接到中國、到越南去設點,而把辦事處設在香港,背後原因,包括法制健全,稅率低,融資容易,多語環境,專業人士齊聚,律師、會計師…..隨傳隨到。

如果交易出現糾紛,香港的仲裁,在全球主要國家都適用。國際上有個「紐約公約」,有140幾個國家與地區簽署,在簽署國執行的仲裁,這140幾個國家都適用,包括中國。台灣並不在「紐約公約」適用國家內。

如果歐美企業跟陸企交易,香港是理想的「第三地」,是仲裁首選。如果歐美企業跟亞洲企業交易,也傾向選擇香港,它比上海、北京更令人信任,比東京英語化程度高,收費比新加坡便宜。

香港去年仲裁了447個案件,新加坡只有222宗,前者是後者的一倍。香港有近萬名本地與國際律師,3萬7千名會計師,近3萬名工程師,近萬名測量師,這些多語種專業人士,是香港發展知識產權平台最好的後盾。

所以,先前新光三越與北京華聯集團合作開設北京「新光天地」,爆發經營權糾紛,後來就在香港尋求仲裁。去年,微軟指控三星未繳專利費,中國與菲律賓兩家國營鐵路公司的交易糾紛,都是在香港仲裁。

如果,專利、商標、版權、設計等知識產權交易需要錢,香港是亞洲第二大私募中心,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尤其跟陸企交易,金錢安排容易得多。

香港不用自己開發產品,它當交易平台就好,它可以買進來、再賣出去,它也可以為交易雙方,做一條龍服務。

就連香港貿發局副局長副總裁葉澤恩,也努力向台灣企業招手:「你們(台灣)的發明、創作做得很好,但是營銷,還要加把勁,我們發明的東西沒有你們多,但是我們交易平台是面向世界的,可以把你們優秀的知識產權產品,無論是科技、版權、設計、品牌、商標,都可以透過我們這個平台,走向世界。」

台灣會做,香港會賣。會做的比較吃虧,近日沸沸揚揚的中資入股台灣電子業議題,就是製造端怕被搶走的邏輯;但會賣,而且會賣給任何人,這是人的行業,門檻高,很難誰入股就全盤拿走。

從兩地貿易推展單位2016年活動排程,也可看出港台的「貿易」概念多麼不同。

香港貿發局網站公布的明年活動,除了產品類展覽,還有一些「抽象的」活動,包括亞洲授權會議、國際授權展、亞洲金融論壇、科技資訊博覽會、知識產權營商論壇等。

台灣貿協就繼續秉持「出口導向」的精神,明年展覽維持製造業路線,例如體育用品、機械、家飾、文具展等等。

雖然,香港陸客的確變少了,但這並非影響香港長期經濟的關鍵。真正的關鍵在於,香港能不能維持獨特優勢,讓想跟中國、跟亞洲做生意的人,少不了它。

其實,影響台灣長期經濟的關鍵,不會是中資是否入股幾家公司。真正的關鍵在於,台灣有什麼在全球商場上,是「非要不可」且「複製困難」的長項,這長項不是挖幾個人、買幾家公司就能取得的。

如果沒有,光是向對岸喊NO,就算在台灣海峽中築一道高牆,斷絕兩岸所有的人員、資金、技術流動,也很難讓台灣經濟回春。中國對台灣來說,是一道「是非題」、還是「應用題」?該是改變解題邏輯的時候了。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製造業 香港 競爭力 陸客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