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吳淡如:年輕很好,但回到25歲...想到就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吳淡如:年輕很好,但回到25歲...想到就累

吳淡如:年輕很好,但回到25歲...想到就累
圖片來源:吳淡如臉書
撰文者:吳淡如
精選書摘 2015.11.28

跌跤是功課,爬起來也是;經驗是成長,教訓也是;勳章是榮光,而巴掌或許也是;疤痕並不美,但必須值得。

無論如何,帖子,都是警鐘。

剛開始以自己的名字收帖子,是同輩們的喜帖。

不到20歲,就收到國中同學的帖子。在我長大的小鎮,20歲算早婚,但也還沒早到太驚人。

我記得大學二年級時的暑假,開唯一一次的同學會,那一位班上最乖巧的女同學,已經帶著兩個小孩前來,大的那個已經蹦蹦跳跳了。

廣告

出社會後,進入了抱怨「薪水還來不及付紅包」的階段,喜帖一張一張飛過來。辦婚禮的人都興高采烈,還找不到理想的伴可以結婚的,心裡難免有怨氣:為什麼就我一個人那麼淒涼,那個「對的人」到底在哪裡?

然後,很快地,第一張白帖,在前中年之前一定翩然而至。

剛開始,是好友的父母,親戚的父執輩。

然後,長輩的狀況越來越多。如果白帖是死神送來的警鐘的話,到了中年之後,這些連續的刺耳聲響,已經讓我們疲憊、習慣到不再驚慌的地步。最刺痛的那一聲來自最親近的人。

廣告

我們終究會讓自己明白,這是逃不了的,再怎麼一生平順。

緊接著,另外那種的「第一張」白帖,才真的狠狠地扎了我們的心一下。

它竟然來自與自己同年齡的人。

出於事故,或出於疾病。當我們還在為現實生活的種種憂煩時,他悄悄地先行離去,不再困擾了。

有的白帖並沒有具體寄來,但聽一次唏噓一回。

人生邁入下半段之後的同學會,每一次,都會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

有人告訴我,高中時那個田徑社裡最高亮麗的女孩,訂婚後的第二天,在美國加州發生了車禍,再也聽不到情人的嘆息。

大學時那個笑聲爽朗的隔壁班同學,在歐洲念博士時,某一天發現自己站不起來,一檢查,原來是骨癌,從此沒能再行走,久久沉睡在異鄉。

念研究所的學長,不過42歲,某上市公司財務長,有一回加班晚歸,泡了個澡,過勞的他被發現時已無氣息……

就算我們想要跳過這些故事,不想聽見那一步一步逼緊的警鈴聲,我們都無法忽略: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憂思難忘。

而中年的我們,多數無法宣洩也無法來得及思考,仍被忙碌與疲倦困住。

有一天我忽然悟到:其實告別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一天我們要想念我們的記憶。

有部得到奧斯卡女主角獎的電影叫《我想念我自己》,說的就是一個明明很聰明的女人,什麼幸福都有,卻要面對自己漸漸失去記憶的故事。

幾個朋友都說,那是一部恐怖片。

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忽然會忘記自己剛剛在找什麼?明明要自己記得什麼,如果沒有寫下來,就會變得絞盡腦汁也無可追憶;明明記得自己把它收起來,卻翻箱倒櫃找不到那個東西?更嚴重一點的是,出門忘了自己開著瓦斯在煮水之類……

不管我們企圖裝得多麼年輕,而所謂醫美和回春科技如何進步,我們身體中某些過去不被視為重要的功能已漸漸消失,直到它離去我們才發現它還真的很可貴,也只有在它們逐漸遠離之後,我們才想到要再珍惜一會兒。

我不想只強調失去。

失去是必然,強調,未必有意義。

在逐漸失去中我們也逐漸得到。

失去的東西或許很具體,而得到的東西或許很抽象。

***

最近,與我共事過的一個女生,前往日本求學,她在互通的通訊軟體上PO文:25歲,祝我自己生日快樂!感慨良多!雖然我老了一歲,但感謝這一年所獲得的一切!

這一年,她離開了工作和男友,一個人到日本求學,我常常看到她的活動紀錄。這是她真正離家生活的第一年,一個人在異地打工;有時很想念男友,有時很想念臺灣小吃,有時自顧自說著:前途茫茫,只有自己為自己加油之類的話語。

身為一個「奮鬥過來的長輩」,我常會在她沮喪時留些話,有時鼓勵她,「你好棒!」,有時在她沮喪時砥礪她,「喂!拜託有點出息……」

我悄悄在她的臉書上留言:生日快樂!我感慨也良多。真羨慕你的25歲,雖然,我一點也不想活回去……

***

年輕當然好,但是活回去,想來就累。

25歲的時候,我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其實很無知。雖然很努力,但一直在掙扎,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做什麼工作;我的驕傲裡頭藏著一些自卑,我的自信裡藏著好多茫然,我既反抗卻又想要討好許多規範,擁有很多青春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花用……

我是個很早就在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人,不過,中年以後細數來,自以為聰明,也滿愛裝作聰明的我,在20歲和30歲間,做的蠢事還真多,幾乎所有人生的重大決策都沒對過。在感情上也飄移浮沉不定,其實每個選擇都不曾讓我快樂。

20多歲時的我,在跟自己晴時多雲偶陣雨的個性抗爭,倔強,叛逆但並不堅定和堅強。

是的,我真的不願意回去了,如果要我的腦袋回到那時的混沌和糊塗。就算當時有張沒有皺紋的臉,沒有肥肉的身材。

但是話說回來,現在的我,就算沒有讓自己太滿意,至少,千錘百鍊後比較堅定成熟。現在的我是由許多舊日的錯誤決策改正又改正後的、一個還可以接受的版本。

那些錯過的路還是有意義,雖然……有的意義不大,付出的代價很多。

如果把人生看做是一段旅行,我們的人生還真的找不到GPS。就算當時曾經有人明確給你地圖,也可能在後來發現他根本指錯路。

我唯一可以慶幸的是,走錯的路,跌過的跤都是我自己搞的,我招惹的,怨不了別人。

跌跤是功課,爬起來也是;經驗是成長,教訓也是;勳章是榮光,而巴掌或許也是;疤痕並不美,但必須值得。

***

大概在十歲之前就開始用自己模糊的小腦袋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我,如今再問自己這個問題:這輩子,你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

我的回答會比20多歲時沒出息些。

就是:「該做的,以我能力可以做的,我都做了;日後還將盡力用自己的方式活著,還是做不到的,就算了。」

書籍簡介

書名:從此,不再勉強自己
作者:吳淡如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07/20

吳淡如

臺大法律系學士、臺大中文研究所、臺大EMBA雙碩士。

現為知名作家及主持人,思考人生,一直是她的樂趣。抓住種種小確幸,人生就能有源頭活水來!中年之後,她最大的自在是:再也不勉強自己,深信:活得越久,就是活得越好!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吳淡如 同學 中年 發現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