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政大教授談「多元入學」:用錢堆砌的審查資料和遊學經歷,不會幫你加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政大教授談「多元入學」:用錢堆砌的審查資料和遊學經歷,不會幫你加分!

政大教授談「多元入學」:用錢堆砌的審查資料和遊學經歷,不會幫你加分!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60087272
撰文者:林佳和(政大法律系副教授)

個人在政治大學法律系任教逾六年,幾乎年年參加新生申請入學的書面審與面試,有些個人經驗與觀察,在此略述一二,與各位分享。

先說一點:做為從小到大考試不斷、未能像吳祥輝般「拒絕聯考」而瀟灑揮揮衣袖的五年級生,我無法理解「單以聯考成績決定一切」的正當性何在,而支持「重視學生多元發展、給予不同專長與特性的孩子更開闊的機會」理念。

這當然不是說,多元入學毫無缺點與瑕疵,事實上,做為左派信徒的我,對於貧富差距與階級限制十分敏感,從不相信形式上與機會平等的偽善與包裝,這當然也是個人觀察多元入學的一個角度。

廣告

資料的意義:突顯你適合進入本系

不可諱言,就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而言,普遍在70級分以上的本系申請者,書審資料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內容精實豐富、文采耀眼引人,是常見的,但從中可以看到兩個線索:首先,審查者在意的毋寧是真正的內容本身,也就是努力試圖從中抓出「為什麼申請者想唸或適合唸法律?」的軌跡,就個人觀察,能夠呈現這些內涵的東西,與申請者的家世背景、社經地位等,無甚關聯,過多的堆砌、特別是某些不相干但「眩目」的累積鋪陳(這其中又以所謂公益或志工活動為最),經常只是帶來反效果與副作用,反而大大減分,個人多次與參與審查的同仁討論,發現大家的共識很高。

要認為「資料越精美、越是利用金錢堆砌、審查者將越青睞」,無疑站在一個令人遺憾的前提:審查者應該都是膚淺而只看表面重形式的,只會被虛偽所矇騙,所以這樣做會管用。必須說,這個假設可笑至極,至少在審查實踐中,如此假設是站不住腳的。

再者,前述當然不是意味著:任何資料都是不管用的。雖然說,本系作為國內法律系經常衝在前頭的實驗者(例如本系是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沒有必修課程的法律系,也率先提高申請入學比率佔一半),同仁們曾認真思索與討論過,是否應該全面廢止書審資料的提供義務,換言之,讓同學如一張白紙般的前來相會相識。

廣告

不,資料當有其意義,但邏輯相同:意義不在形式與表面,而在突顯「吾等當為法律人」的特性,就像闇黑中尋求亮光般,審查者總在尋覓對面這個年輕人的「光亮」:一個東台灣中下單親家庭孩子的一兩句話(在看似單薄的A4白紙中)、雲林地區沒有都會絢麗痕跡的普通年輕學子,特別是在學測成績並不特別突出的情況下,寥寥數句但卻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剖析,展現的視野與心志,都讓審查者毫不猶豫的看到我們要的光亮。

當然也可能有人懷疑:這是補習班或熱心的學校「制式創作」?我可以確切地說:絕對不是,如果身為大學教授都無法判別,或許,這樣的系也沒有太多唸的價值吧。

要找最想讀法律的人,不是考最好的人

一個很好的提問是:多元入學申請進來的學生,是否比指考途徑進入的,來得表現傑出?相較於台大法律系的「我們要指考成績最傑出的學生」,因此申請入學名額僅十來位,希望吸引「全台灣最想念法律的學生」之本系(政大法律系),有近90個名額透過申請入學方式進入,是否得以印證或推翻某些想像與假設?

必須承認,我們沒有精準的量之統計,但許多同事都認為,我們如此迥異於台大法律系的設計,確實有所成效,許多申請入學的學生表現十分傑出,直接間接都使同事們更加支持申請入學的政策,未有聽聞相反的論據與觀察。從政大法律系的經驗,至少以個人認知來看,我們無疑支持多元入學。

做為大學教師與入學審查者,我們當然看重每位申請人的努力,毫無疑問,重點不在於我們只側重或想輕藐同學的「自我呈現」,我們既不會看到年輕學子的國外經驗、棋琴書畫素養(不誇張,真的是很多棋琴書畫)而目眩神往,進而忽略找尋「法律人應有的亮光」,更不至於將所謂的階級偏好或庸俗成見,藉著某些人想像的社會弱勢烙印下的「單薄資料」,淪為決定錄取與否的憑據。

我當然不能說,某些人所擔憂的毫無可能、單看漂亮資料就立馬以心相許絕不會發生,然而,如果多元價值是值得尊重的,多元呈現是必須努力的,冰冷的考試成績不應該只是絕對的一切,我們應該看到活生生的年輕人,更重要的,大學獨立自主之精神應該加以鞏固與維持,那麼,個人相信,多元入學應該繼續,答案顯然昭然若揭。

階級因素一直存在,回到過去不能解決

多元入學當然不完美,我們需要更多的討論,就像前面提到的,政大法律系同仁曾認真討論「不需要任何書審資料」之議,毫無疑問,我們必須開發更多的機制、更好的手段與方法,能尋覓出「法律學子的亮光」,那個可能被隱藏在絢麗燦爛或單薄蒼白的書面之後,卻是真正關鍵的東西。相信我,那絕不是什麼國外參訪、遊學、志工、課外活動、棋琴書畫,而是真正的自我認識、目光視野、乃至於與社經地位、家庭背景無關的「客觀」,一個見識者所知道是什麼的客觀。

尋尋覓覓,那人可在燈火闌珊處,身為大學教師,必須承擔起責任,努力在肯認多元、開放、追求實質平等價值之前提下,進行艱難的「發掘工作」。重點不是它絕對毫無瑕疵,也不是忽略或自我阿Q的否認有階級因素之作祟可能,進而貿然的意圖回到過去,那個看似河蟹、公平、一翻兩瞪眼、不必看到活生生的人、只有冰冷的分數就必然中立客觀的舊時代。多元時代,產生問題、未如理想,方法僅剩回到單一的過去?多錢入學可能不完全失真,但對應的手段只有恢復聯考?或許,這樣的憂慮即便不是多餘,但更努力的認真面對,思考如何突破,才是這個多元時代的良方妙藥。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政大法律 面試 政大法律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