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科學是懷疑、提問、尋找證據...》我們都搞錯了!把「科學」當四書五經來學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科學是懷疑、提問、尋找證據...》我們都搞錯了!把「科學」當四書五經來學

科學是懷疑、提問、尋找證據...》我們都搞錯了!把「科學」當四書五經來學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5617638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11.09

「台灣的科學教育有什麼問題,該如何改變?」

因為受邀演講這個題目,我詢問了一些老師、家長,他們認為科學教育有什麼問題。我得到的答案不外乎「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程度差別過大」、「學生基礎太弱難以銜接」。

我驚覺到台灣大部分的人,老師、家長、學生,都認為「自然科目」就是「科學」,以為把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學好,認真努力地學習這些科目的知識與解題技巧,就是成功的科學教育。

廣告

但學好自然科目的知識,就是學好科學嗎?其實這是個誤解,整部科學史的歷程,就是在闡述這個誤解。

數千年來,人類只有知識但無科學

打從文明開始,所有人類群體都有對大自然的知識。但是現在一般公認的科學,卻是始於15世紀的歐洲。這是怎麼回事?

就以人體構造來舉例吧。在西元2世紀,羅馬帝國出現一位名醫:蓋倫,他不但醫術高超聞名當世,而且勤於著述。他總結了當時希臘、羅馬的醫學見解,加上自己的觀察思考,寫下了一系列著作。

廣告

蓋倫在歷史上大有貢獻,但是從今天來看,他的學說也有不少荒唐的地方。比如:當時非常少有真實的大體老師提供解剖,所以蓋倫對人體內部結構,幾乎都是出於解剖動物推論的。因此,他以為人類的下顎骨是左右兩塊接合而成。

因為有宗教認為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所以他推論男人比女人少一條肋骨。他還認為肝臟負責造靜脈血,心臟造動脈血,各自透過血管傳到全身。他也認為人的靈魂有三部分,分別存在於心、肝、大腦。

蓋倫後的一千多年,歐洲醫學都依照蓋倫的著述醫病治傷。這一千多年,他們盲信盲從蓋倫的著述,一點兒也沒有革新進步。一直到16世紀。

反對盲目承繼,開啟科學之幕

16世紀生於荷蘭的醫生兼解剖學家Andreas Vesalius,用他的雙眼觀察解剖檯上的大體老師。過去的人也解剖,但他們總是一邊解剖,一邊朗讀蓋倫的著作,就算和書上有出入,也當作是例外。Vesalius以多次的解剖、詳細的繪圖記錄,糾正了蓋倫醫書中關於解剖學的錯誤:人類下顎骨並非兩塊接合,男女的肋骨數目一樣…。

17世紀英國醫生William Harvey,拿豬心(和人類心臟大小相似)測量,發現一次心搏可以擠出大約50cc的血量。一天下來,心臟擠出超過4000公升的血量。顯然心臟無法製造這麼多血量。他提出的「血液循環說」徹底推翻了蓋倫對心臟與血管的見解。

17世紀另一位英國的醫生Thomas Willis,經過他的研究,對大腦的理解愈來愈深刻,最終確認大腦是人體中唯一負責思考、情緒…各種心智活動的器官。而神經又是用什麼樣的機制將大腦的信息傳遞到全身呢?

在19世紀的德國學者Alexander 
von Humboldt,竟然用自己的身體當實驗品,將針扎到身體內,用當時相當原始的電池通上電。他發現電流會刺激和牽動肌肉,後來一步步論證神經傳導機制和帶電離子的移動有關。流傳千年,在蓋倫權威著作中的靈魂理論,漸漸再無用武之地。

這幾個片段是從16世紀到今天,科學發展的浩盪長河中,幾滴具代表性的水珠。透過這幾滴水珠的樣本,我們大致能觀察到科學的真實樣貌,和今日我們自然科目的教育有什麼不一樣。

吾愛讀書,更愛真理

科學是像Vesalius所做的,仔細而誠實的面對觀察到的現實,用現實中的觀察結果去挑戰既有知識。

科學是像Harvey所做的,透過實驗得到的結果,糾正既有知識中的缺陷。

科學是像Willis和Humboldt那樣,勇於提問,並且不斷發掘更深刻、更真實、更全面的認知。

科學的真實樣貌,不是懷抱虔誠恭敬之心承續大師流傳下來的知識,科學是質疑,科學是提問,科學是不斷找尋證據,然後推翻修改前人傳下來的知識。

反觀大部分的學校教自然學科的知識的?我們不認為提問是重要的,甚至是被禁止的,自然學科教學幾乎所有的內容,就是教學生學會各種大師發現的知識或定理。學會這些知識之後就在考卷上複寫,學會公式之後就應用在解題上。

從國中到大學,我們有實驗課。但是,實驗課是用來解答什麼問題嗎?不是,實驗課的內容是依據教本上的步驟,依樣畫葫蘆重複一次。實驗得到的結果會用來證明或反證什麼嗎?不會。實驗成果該是什麼樣子,早就是知道的,如果測出來的數據差太多,學生就要重做--許多學生乾脆直接修改數據。現在仍然這樣。

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我們有教自然的知識,但是沒有教科學。甚至,我們教育的模式恰和科學相反--那是科舉時代讀四書五經的方法,而非科學方法。

學校沒科學完蛋了?先別慌

請別誤以為我反對教自然知識,不。自然學科的知識,大多是經由科學法發現的、驗證,非常值得教、值得學。但是也別誤會,再怎麼努力學習自然科目的知識、定理、公式,其實仍然不是科學精神,即使學生動機高、班級素質平均、授課時數增加、分數與升學率提升,仍然沒有學到科學。

對於現在的台灣來說,我們迫切需要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無論任何領域的創新,都是要從既有的知識範圍之中,刪掉不合時宜的,發明迫切需要的–-而科學方法中的提問、實驗、檢證的過程,就是創新能力的基底。

還好,科學這件事即使學校系統沒有(好好)教,父母也可以在生活中引導。看了未來一周氣象預測後,實際量測氣溫與降雨,測試氣象預測準或不準,這就是科學精神。將超商買到的食品放到超過有效期限,看它是不是真的會走味或黴壞,這也是基礎的科學方法。這些「實驗」成本很小,是生活中的科學教育。

科學沒有在自然課的課本和考卷裡等著我們,不表示它很難找-- 生活之中,它其實可以無所不在。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我們上了科學的當 提問 懷疑 如何提問 科學是什麼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