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打臉經濟學家!為什麼「大家拼命存錢,國家經濟就完蛋了」是錯的?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打臉經濟學家!為什麼「大家拼命存錢,國家經濟就完蛋了」是錯的?

打臉經濟學家!為什麼「大家拼命存錢,國家經濟就完蛋了」是錯的?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楊少強
經濟學了沒 2015.10.27

《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日前出版一本新書,裡面提到「超額儲蓄」這個名詞,它指的是儲蓄大於投資。這個名詞在國內也不乏專家大談特談。本文將要說明:「超額儲蓄」這個概念根本是錯的。

經濟學必定以個人為分析起點,所謂「總體經濟學」或「宏觀經濟學」,不論怎麼「宏」,都不能脫離以個人為基礎。因為所謂總體、宏觀、國家等集合體,都不會做選擇,只有在其中的每一個人才會做選擇。因此若說一國總體有「超額儲蓄」,那就須追問:個人是如何做出這種選擇的?

一個人的收入可區分為三部份:消費、儲蓄、投資。事實上這三者只是站在不同時點看同一件事。消費和投資之區別,用二十世紀天才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在《利息理論》裡的話:「消費是花錢在很快到來的享受,投資是花錢在日後到來的享受。換句話說,投資是明天的消費,它和(今天的)消費,只不過是發生的時間點不同而已。

廣告

仔細一想就可明白這個道理:今天我收入10個蘋果,立馬吃掉8個-這是消費。剩下2個留著明天吃。站在今天看,我把2個蘋果投資到明天;站在明天看,我把今天兩個蘋果挪到明天消費。因此投資和消費只有時間點的差別,這正是費雪的第一個洞見。

但投資是怎麼來的呢?我如果明天想吃2個蘋果,今天就須先留2個下來不吃-這裡先不考慮利率問題。所以我今天只吃8個,剩下兩個就是儲蓄。也就是說,儲蓄是收入減去消費的剩餘。這些今天不消費的剩餘,必是用在明天的消費-也就是投資。站在今天看是儲蓄,站在明天看是投資。明天的投資一定來自今天的儲蓄,因此儲蓄與投資永遠是同一件事。這是費雪的第二個洞見。

既然儲蓄與投資是同一件事,也就不可能有「超額儲蓄」。你今天蘋果不吃完,明天吃的(投資)一定是來自於今天的剩餘(儲蓄)。也就是說,儲蓄與投資是同一件事,怎麼會有「超額儲蓄」呢?

有些人或許會說:一個人儲蓄2個蘋果,可以借給別人,但別人也許只想借1個蘋果,這樣不就是有「超額儲蓄」了嗎?

廣告

如果是這樣,利率就會發生作用,它會將一個人想出借的數量,與另一人想借入的數量調整成一致。若我想借出2個蘋果,你只想借1個,那麼利率會下降,這時我想借出的數量減少-因為我借出所得到的利息收入減少了。你想借入的數量會增加,因為你借入所負擔的利息成本減少了。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借你兩個蘋果,約定你明天還我3個。這明天的3個蘋果,其現值必定等於今天的兩個蘋果。站在今天看,我借你2個,你拿到2個。站在明天看,你還我3個,我收到3個。借出與借入仍然相等,儲蓄仍永遠等於投資,根本沒有什麼「超額儲蓄」。

有些專家拿銀行裡的存款金額,和官方統計的投資金額相減,然後得出所謂的「超額儲蓄」。事實上銀行只是撮合借、貸雙方的中介機構而已,它並未改變借貸行為的本質。若世上沒有銀行,你今天想把錢(或任何實質財貨)借給別人,別人要向你借,你們兩人必定會以彼此都能接受的條件達成交易。

假如你今天借出10元,明天別人還你11元。站在借出者的立場:今天你儲蓄10元,明天你有11元可花,這11元就是投資,它的現值正好等於今天的10元。站在借入者的立場:今天別人向你借入10元,這是別人的負儲蓄,明天別人就少11元可以花,因此別人的投資(也就是明天的消費)也是負的。不論站在哪個時點,不論站在借方或貸方,儲蓄也永遠等於投資,何來「超額儲蓄」呢?

如果有銀行,它們只是把你手上想儲蓄的錢,轉手再貸放出去給別人而已。這和你自己去找別人,然後把錢借出,本質完全相同。銀行節省的是借、貸雙方的交易費用。即使有銀行,也沒有改變「儲蓄與投資是同一件事」這個本質。

用更簡單的角度看:消費、投資、儲蓄,不都是來自收入嗎?不論怎麼移來移去,今天不消費的就是明天可多消費的。今天不消費的不就是儲蓄嗎?明天可多消費的不就是投資嗎?如果說有「超額儲蓄」,那必定意味著有收入憑空多了出來,這怎麼可能呢?難道我今天收入100元,因為有「超額儲蓄」,我的收入就變120元了?這多出來的「超額」是哪兒鑽出來的呢?

「超額儲蓄」是凱因斯學派的說法。這種說法主張:「超額儲蓄」是儲蓄大於投資,代表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由政府花錢來創造需求。(編按,參考連結:超額儲蓄率升逾15%的隱憂

先撇開「儲蓄與投資是同一件事」不談。若真有「超額儲蓄」,個人為什麼不花掉它?如果把「超額儲蓄」花掉,對個人有利可圖,為何個人不花,要等著政府官員來幫他們花?

個人不花,不就意味著個人認為花掉這個「超額儲蓄」,是不值得的嗎?凱因斯學派主張,政府應該越俎代庖,搶著把個人認為這個不值得花的錢花掉,這不是在浪費資源嗎?「超額儲蓄」的錯誤,再也不須更多說明了。

作者簡介_楊少強

台大經濟系、經濟研究所畢業,以爬梳有趣論文為興趣,自娛兼娛人。擅長專題研究,曾獲「兩岸新聞報導獎」及「卓越新聞獎」等數個新聞報導獎項。

「經濟學了沒」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經濟學家 存錢 打臉 拼命
經濟學了沒
經濟學了沒
楊少強
展開箭頭

其實,生活中無處不是經濟學。本專欄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貼近真實生活的經濟現象,涵蓋時事議題、經濟成長、投資預測甚至職場兩性,以一篇一主題方式,提出有趣的發現和統計。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