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讓難民能真正在德國「安居樂業」的方法:別大發社會福利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讓難民能真正在德國「安居樂業」的方法:別大發社會福利

讓難民能真正在德國「安居樂業」的方法:別大發社會福利
梅克爾
圖為德國總理梅克爾。來源:Glyn Lowe Photoworks@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楊少強
經濟學了沒 2015.09.20

對難民大開方便之門的德國,日前宣佈恢復邊境管制阻止更多難民。德國原本預計今年將收容80萬難民,這只占其總人口(8千萬)的1%。有些人認為,德國關閉邊界是想對鄰國施壓,但身為歐盟最大經濟體的德國,為何連這只占其人口1%的難民還要別國分攤?本文就要來解釋這個問題。­­

證諸歷史,過去歐洲不乏因政治、宗教因素逃亡的難民,反而在新大陸闖出事業。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說:­

英國的清教徒,在國內遭到壓迫,為了自由逃到美洲,在那裡建立了新英格蘭四個州政府。英國的天主教徒,在國內遭到更不公平的對待,逃到美洲建立了馬里蘭州政府。英國的教友派信徒也同樣逃到美洲,建立了賓夕凡尼亞政府。葡萄牙的猶太人遭到宗教迫害,財產被剝光,人被流放到巴西;那裡的殖民社群原本全是重犯和妓女,猶太人到了以後,他們才從猶太人身上學會什麼叫秩序與勤勞,而猶太人也教他們如何種植甘蔗。(p.223,謝宗林譯,以下出處同。)­

19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動盪,1百萬人逃難到香港。比起受過教育的清教徒、猶太人,這些難民大多出身中下階層,身無長物。當時香港人口比今天德國更少,富裕程度更大大不如。但香港卻能收容這1百萬難民。為何香港能,德國不能?­

經濟學家張五常在《賣桔者言》裡,曾說過一個木匠偷渡來香港的故事:­

廣告

(該木匠)1978年在廣州某中學畢業後,千辛萬苦偷渡來港,入工廠當木工學徒。起初月薪350元,兩年後藝成,現在每月的平均收入是4千多元,這比一個在中國的工人的收入高出20多倍。(p.58)­

這個木匠還告訴張五常,「從大陸來港的青年,大家都自力更生地苦幹。」正因為大家都「自力更生」,因此這百萬難民不但不是拖油瓶,反而是香港經濟成長的動力。今日德國政府卻不是讓難民自力更生,而是發社會福利讓他們免費吃喝,難民因此成為負擔而非動力,原因就在此。­

德國對難民大發社會福利,至少造成三個後果,一是這些難民因為不用付代價,就有可能把資源用在邊際價值較低的用途,例如開暖氣烘衣等,這是經濟學「需求定律」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第二個後果,是降低難民奮鬥的誘因。若當年香港政府,也對逃港難民提供免費吃住,張五常說得那個木匠,是否還有誘因去當學徒自力更生?如亞當斯密說: 每一種職業,大部分從業人員努力付出的程度,總是和迫使他們不得不那樣努力付出的必要性成正比。對唯有仰賴他們的職業報酬才能致富或生存的人來說,這種必要性壓力最大。(p.429)­

亞當斯密曾描述當時用公共財源支付薪水的大學老師:「在牛津大學,大部份的公立教授,甚至連假裝教書也完全放棄了。」(p.430)今天德國發社會福利給難民,這甚至比亞當斯密批評的狀況更糟。當時的公立大學老師還要「假裝教書」,至少須在表面上裝模作樣地努力,如今這些難民若可免費吃住,他們還有何誘因去努力?­

第三個可能的後果,就是德國將吸引更多想得到免費福利的難民前來,這在經濟學裡稱為「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廣告

民營的保險公司,尚有誘因查核保戶發生意外機率,對客戶設定不同費率以免虧損。政府官員發放社會福利並沒有這種誘因,因為花的不是他們的錢。何況政客發越多社會福利,照顧更多難民,更能搏得好名聲。慷別人之慨讓自己成名,這就是用社會福利養難民的結果。­

環境會影響人的行為。今天某人面臨兩個選擇:一是要打拚才有飯吃,另一是不工作也有飯吃,經濟學推論告訴我們:此人的最優選擇將是後者。­

昔日在新大陸的清教徒,以及中國大陸逃港難民,最後能闖出事業,並非他們天生聰明勤奮,而是因為他們只有努力才有活路。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也,如今德國對難民發社會福利,預計今年還要花1百億歐元,這將大大降低難民自力更生的誘因、吸引更多也想得到這些社會福利的難民來,還要慷德國納稅人之慨,是個雙輸的局面。­

要收容難民,唯一的選擇是市場:難民為求溫飽,必須用自己的雙手大腦為別人創造價值。當難民有誘因去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對一個國家就不再是負擔,而是資產,就算難民數再多也收得下來──昔日香港正是如此。若是完全以社會福利對待難民,只會讓他們失去自力更生的誘因,就算只占總人口不到1%的難民,對富裕的德國也嫌太多。這就是歐洲難民潮為我們帶來的啟示。­

作者簡介_楊少強

台大經濟系、經濟研究所畢業,以爬梳有趣論文為興趣,自娛兼娛人。擅長專題研究,曾獲「兩岸新聞報導獎」及「卓越新聞獎」等數個新聞報導獎項。

「經濟學了沒」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難民 大發 國安 德國
經濟學了沒
經濟學了沒
楊少強
展開箭頭

其實,生活中無處不是經濟學。本專欄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貼近真實生活的經濟現象,涵蓋時事議題、經濟成長、投資預測甚至職場兩性,以一篇一主題方式,提出有趣的發現和統計。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