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每次坐客運回台北,心情就很沉重...」3個中南部囝仔在天龍國的蝸居日記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每次坐客運回台北,心情就很沉重...」3個中南部囝仔在天龍國的蝸居日記

撰文者:時報新潮線 企劃, Anderson 文字撰稿, 曾奕睿, 郭璞真 攝影
精選書摘 2015.07.24

這些年輕人們,身處在台北這座充滿機會的城市。

住的是頂樓加蓋鐵皮屋,房租永遠不含水電費,撿人家丟棄的二手桌椅,自己動手組裝勉強還能運轉的冷氣機。

但他們為的是心中還有個夢想,因此甘之如飴。

廣告

他們每天都在金錢與夢想的天秤上,機會與命運的抉擇間,等待台北替他們圓夢,而心中那首夢想的恰恰,旋律從未停歇。

我們尋訪在台北租屋、工作、生活的年輕人們,他們各自有著賴以維生的職業,以及足以支撐自己繼續在台北努力的夢想──走進他們的生活,看見生活的痕跡以及正在努力圓夢的各種心情點滴:在踏出校園之後,面對大環境的艱難,如何一路走來仍堅持自己所愛、努力朝自己的目標前進。他們各自都在圓夢的路途上,有的剛出發、有的正在半途中或許篤定也或許徬徨、有的已然達到目的地,回首看見自己在這座城市裡毫無畏懼的足跡。

一本關於台北年輕人的蝸居日記,看見他們敢於夢想的美麗與勇氣。

李治達,1986年次,舞者
夢想:希望成為獨當一面的編舞家,以舞蹈對社會提出看法與提醒

廣告

【淡水區,5坪,共用衛浴+客廳,月租4000NT】

李治達,1986年次,舞者(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這棟樓毫不客氣地,就叫做「涵碧樓」。沒有美景與奢華裝潢,因為房東是同學的母親,所以得已以較低廉的價格租到一間房,月租4千元,含水費不含電費,「一開始因為房客還沒搬走,所以先將客廳劃分一半給我住,一個月2千。」治達比手畫腳的指著當初睡在客廳的一小方空間。一個月收入大約2萬多,每一場表演大約收入是3千元,接過報酬最高的表演大約是多少?「是一場科技大廠的尾牙,我去做行動雕像,大約4~5小時吧,8千元。」租屋處位於半山腰,擁有特別的山居寧靜。

「台北啊……,其實我正要發表的舞劇《白體人》,英文名字叫PaiTei Men,想討論的就是台北人。」他說。

新竹人,從華岡藝校畢業後,進入台北藝術大學念舞蹈。同樣是舞蹈系,但在北藝大競爭非常激烈,身邊所有人都持續追求著身體上的進階,這樣的氣氛與壓力,讓他對自己是否真適合走這條路,開始有了徬徨。再加上,從小就對很多東西感興趣且擅長,手工藝、攝影等各種創作都得心應手,「如果跳舞也像其他事情一樣,只是抒發情緒的管道,那是否意味著我其實也沒有一定要跳?」他回想著當年的困惑說。

他毅然決然地休學,這一年中,他去了電影院工作,「一方面換個環境,想未來的路,另一方面是我很愛看電影,可以從中獲得很多想法。」他說,電影注入的養分,因形式不同,也許無法直接反應在舞蹈創作上,但那啟發了他對看待世界、思考人生的不同觀點。原本休學是為了認真思考退出舞蹈,可是離開舞蹈的生活,反而更感覺到身體對於動的本能與渴望;而盡情看很多電影,有了新的想法與領悟,也促使他想要將這些收穫轉換成某個自己的東西。以及再一方面,從原先學校的壓力暫時抽離,他發現自己跳舞心態已經改變,不再那麼糾結於同儕間的較量,「後來最重視的是要跳得開心。」他說。

李治達,1986年次,舞者。天生的跳舞細胞對節奏也特別敏感。吉他和鼓都是生活裡不可或缺的調劑。(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回到學校後,一場舞蹈比賽的得獎,他發現自己是適合創作的,遂立定了成為編舞家的志向。他有自己對於創作的想法,「曾經和同領域朋友聊天,他們認為藝術不需要特意碰觸社會議題,可我完全不以為然,舞蹈不該只看到自己的世界。」他說。他的上一部創作《4 am》就是以學運為主題。

接下來的新作以台北人為主題,要表達他在台北這些年生活中,與人相處方面的感想,在他的觀察中,有些人慢慢被城市氣息同化、覺得已經和過去劃清界線,也成為了台北人,「他們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一份優越感,有時會認為中南部人就是比較窮酸或沒見過世面。」之所以特別在意這個題目,並不是出於情緒,「如同安迪沃荷說,本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可在我成長歷程中,我體會到大環境的現實問題和資源集中的排擠效應、上位者的既定成見,這些都可能埋沒有才華和夢想的人。」他希望能以自己的作品對社會提出看法與提醒。

人生第一個有收入的表演,是高中三年級,一場在宜蘭某個很受歡迎的節日活動中的商演,「那時共接了7個場次的表演,總共賺了6千元。後來遇到同行的朋友,一問之下才知道一個場次的表演價應該要有3千5百元,才知道自己被狠狠坑一頓了。」笑著說起往事,對現實環境的不友善豁然開朗。接下來,他透過申請政府單位的補助,即將籌備一場表演,「但就算門票都賣光,我還是得自己倒貼個大約3、4萬。」多年過去,台灣藝術表演工作者的境遇,似乎仍有很大的進步與改善空間。

因為多才多藝,又想把舞蹈帶到更多地方,目前有個「一人舞蹈劇場環島」的計畫,未來呢,除了希望成為獨當一面的編舞家,還能有自己的舞團。

李治達,1986年次,舞者(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廖沁汝,1986年次,婚禮顧問
夢想: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婚顧品牌──就從「擋酒部隊」開始

【台北市大同區,5坪,月租6000NT】

廖沁汝,1986年次,婚禮顧問(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從大街拐進小巷,大同區的邊緣似乎有著被時間遺落的寧靜,沁汝就在這已超過30年的老公寓裡落腳,「等一下要爬6樓喔。」一小方天光照進幽暗的樓梯間,一段佈滿鐵銹的鐵梯像是老公寓的外掛程式,有點突兀的安插在五樓,陡直地通往「6樓」。

頂樓加蓋在台北不稀奇,沁汝與室友二人合租,房間僅約5坪大,共用衛浴與一個客廳,瓦斯爐被塞在角落,窗台邊、沙發邊零散擺放著鍋碗瓢盆,以及,外加一隻臨時來住宿的貓。

樓梯特多、不停往上尋找生存空間的老公寓。(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你只要記得,不管發生任何事,就是保持正面就對了。」這個叮嚀,將她變成了完全不同的一個人。

她是彰化員林人,剛到台北時,很敏感於城市的疏離感,感覺強烈到只要想到要回中部,就感到全身一陣輕鬆,而當假期結束要回台北,則是沈重立刻湧上,「像是要戴起面具去坐上客運。」她說。但這些年來,已不太會有這樣的想法,開始為台北的有趣所吸引,也喜歡這個城市每個區域各自有的不同文化和氛圍。

因為修了在職進修班的婚禮顧問培訓課程,她發現自己對這方面的濃厚興趣,遂離開與廣告系所學相關的公關公司,到婚宴會館開始接觸婚禮企劃。在婚宴會館,只能協助席間籌劃,但她看到新世代的新人對婚禮其實更有想法、更活潑,而她不管在興趣或特長上,都可以有更充分的發揮,最後選擇當獨立的婚禮企劃,從婚禮主持、流程規劃,到現場布置、婚禮小物、陪同新人挑婚紗、喜餅、設計主題相關活動,也有好幾個常配合的不同專長的團隊和伙伴,就看客戶有怎樣的需求。一條用四個蛋糕盤做的「值星帶」,上頭寫著「擋酒部隊」,是自己動手做的,這個搶眼的道具在婚禮橋段中不可或缺。說起工作,她笑得爽朗,眼中閃爍著隱藏不住的熱情。

廖沁汝,1986年次,婚禮顧問。四個蛋糕盤做成的值星帶,擋酒部隊的簡單招牌。(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如同許多年輕人,沁汝也曾嘗試了一年出國打工度假。在出國前,很容易感到瓶頸或低潮,或甚至,光台北常下雨、潮濕,就足以讓她煩躁,但獨自出國一年,每天有巨大的未知等在面前,隨時可能發生很嚴重或糟糕的事,她不能躲、不能逃、沒有人可以依靠,唯一憑恃的就是朋友說的一句「保持正面就對了」,這句話從此伴隨著她,開朗、樂觀地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

婚企的工作讓她對這個世代的新人有很多觀察,「現在年輕人要的,簡單說就是小確幸吧!」對大環境有某種無力感,轉而想在有限的條件之下,開心地過生活、分享彼此人生,是她所接觸的新人很普遍的生活哲學。隨著近年來資訊的傳播、人們對於自己想要的更有想法,今天的婚禮活潑到不再只是必要的儀式,而是一場充滿創意的精彩活動,她對未來的期許是能回應這種多元性,把統籌的角色扮演得更好,成立自己的婚顧品牌。

在她租處,有一面貼滿了明信片的牆,那是她認為最能說明她的一個角落。朋友寄的、新人蜜月旅行時寄的;存夠錢了也偶爾出國旅行,對她來說,那是個放空、歸零的契機,她寄給自己的明信片,上頭寫的就是旅途上的想法,「一方面是紀錄、回味當時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那個當下曾浮現給自己的心情。」

William,1981 年次,社工人員
「一個地震就垮了,存錢幹嘛?」沒有存款也能過的營隊人生

【新北市永和區,10坪,月租12000NT】

(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門口貼了張門神春聯, 上頭四個字「開門見喜」,形容的正好是William,不偏不倚。採訪過程裡笑聲不斷,彷彿拜訪的是吉本興業的喜劇演員。有著開朗個性的他,毫不避諱的提起「零存款」這件事,「我就常跟我爸媽說,一個地震就垮了,存錢幹嘛?」那薪水都到哪去了?「拿去旅行了。」薪水多嗎?「不多,所以我有認識的社工情侶檔分手了。」那門口那疊鞋盒又是怎麼回事?「去香港住朋友家,省旅費,我都是買有折扣的鞋比較便宜!」看來是非常拼命將不多的薪水發揮到最大值,William 的套房相對舒適,雖小且是狹長型的房間,但非常難得遇到用心的房東,裝潢上有稍加整理,但房租相對也提高。

大學念社會福利,參加服務性社團「同濟社」,替代役在基金會,期間因參與當時總統大選期間的大型活動,與基金會總部的同仁合作得滿愉快。退伍後直接到基金會上班,至今已七年。就這樣嗎?甚至沒經歷過求職的過程、沒有遇到瓶頸,想要換工作?他似乎絲毫不覺得這樣一路直走不曾轉彎,有什麼不尋常。

William,1981 年次,社工人員(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在基金會負責志工發展部門的他,主要工作是辦營隊,隨時要接觸新的人,不但自己要能快速融入,更要幫助夥伴或參與的人們適應。「我可能到印度帶兩個禮拜營隊後,終於結束回到台灣,立刻又要啟程去澎湖,下個活動馬上要開始。」門上貼著滿滿關於營隊的各種文宣與國外寄回的明信片,說起這樣的「營隊人生」,滿滿盡是熱情與毫不懷疑的篤定。

那怎麼會下班後,就變成是另一種性格了呢?「以前有空會去看電影、唱歌、聚會、甚至沒特別想買什麼也會跑去Costco 逛逛,可現在,就算偶爾有聚會,也是結束了就回家。」他邊細數、邊思忖著,「可能是年紀吧!」他說,想想又說,「也許是工作所帶來的飽和感,下班後與週末變得只想待在家,看卡通、上上網,或什麼事都不做也好。」

「我完全沒辦法一個人欸!」他說,「我不會一個人出去;我從不一個人逛街、看電影。可是我也不太會主動約朋友,都等朋友約我。」充滿活力的他認真地強調著說。口氣仍輕鬆而溫和,但內容卻毫無轉圜之地。「我連一個人吃飯都不要。我會外帶回家吃。一個人吃飯,看起來很可憐。」

或許就是對「一個人」如此敏感,才選擇了這樣處處需要團體行動的工作,「我們一家大小都是喜歡往外跑的個性,爸爸媽媽在我們小時候就常帶著我們去露營,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長大後自然而然也選了這樣『到處跑』的工作,也不覺得有任何不適應。」而William的父母對於兒子的工作給予最多的支持。

William的家一景(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看著自己一個人笑倒在沙發上的William,真的很難想像他獨自一個人孤單的樣子,活力滿滿的他,從事多年、四處跑的營隊生涯看來也會永遠的持續下去。目前在永和的住處是他工作後的第三個租處,門口「開門見喜」四個字,像是閃亮亮的招牌般照亮了這個租金不斐的小房間。

書籍簡介

書名:台北蝸居夢想家:青春不會停,勇氣不會少,我的夢想永不停歇
作者:時報新潮線/企劃, Anderson/文字撰稿, 曾奕睿, 郭璞真/攝影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05/25

文字撰稿/Anderson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肄業。2001年起從事文字工作,經歷包括「Tazze讀冊生活」每月選書、《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鳥目台灣》、《異質地方之營造》、《窺見魔鬼的容顏-夏鑄九論文選》等。

攝影/曾奕睿、郭璞真

一對合作默契極佳的組合,以往的鏡頭多專注在餐桌上,在《台北蝸居夢想家》中大膽捕捉台北的一景一物、年輕人們的各種神態,極為動人。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回台北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