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出遊拍大合照要傳給大家好麻煩!臉書辨識功能再升級:手機拍完就能自動同步給相片中的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出遊拍大合照要傳給大家好麻煩!臉書辨識功能再升級:手機拍完就能自動同步給相片中的人

撰文者:Hank

「記得把今天出去玩的照片傳給大家喔。」

「沒問題。」

三個月後......

廣告

「Hi,上次的照片......」

「啊!我忘了!」

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跟三五好友出遊,大家各自用手機拍照,約好回家之後把照片分享出來,但往往會有一些明明記得自己有被拍到的照片卻遍尋不著。或是大家在同一個地方必須合照個五次——因為要用不同人的相機/手機拍照

Facebook 在美國發表了新的app「Moments」,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困擾。Moments 要創造一個私密的空間,讓使用者方便地與朋友們分享、管理、組織共同的照片。

廣告

 

Facebook Creative Labs 出品

這次的 Moments app 是 Facebook Creative Labs 裡的一支團隊設計、開發。設計師 Laura Javier 在產品公開後隨即在 Medium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Designing Moments》,解釋 Moments 背後的設計思維,以及團隊從開發 Moments 學到了哪些東西。

什麼是 Moments?

有了手機,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刻要拍照都變得很容易。但如果要從朋友那邊收集大家一起在同一地點拍攝的照片可就麻煩了,而且你也很難取得所有朋友幫你拍的照片。就算你真的拿到了一些照片,管理、組織照片的工作總是顯得瑣碎。

因此,我們決定要改善這樣的體驗,開發出了 Moments,這是一個讓你跟朋友分享照片變得更簡單的 app。

「駭」味十足的開端

Moments 來自一場 Facebook 的駭客松(hackathon)。一夜之後,我們之中一小群做出了一個原型,可以去配對那些你去過並且留下照片的地點。之後再經過一點努力,我們讓原型也能讓你和朋友把所有你們拍的照片集中。那時,我想我們做出了一個很獨特的東西,同時開始正式組織團隊,找來負責設計、研究、內容策略(content strategy)、工程和產品管理的成員。

▲ 早期我們在 Facebook 駭客松完成的原型

早期的原型來自於我們對於現有私下分享照片方式的不滿,同時也反映出我們進行質化使用者研究時一再聽到的:

「我拍了許多照片,但老是忘記要分享給那些入鏡的朋友。」

生日派對、畢業典禮、假期、假日、平日的聚會⋯⋯人們都會一起拍照,卻似乎從未解決如何交換彼此拍攝的照片。是啊,有簡訊、Email 跟社群網站,但那只能捕捉到一部分片段。

深入探究

團隊的核心原則是讓 Moments 可以把交換照片這件事變得很快,而且比現有的方案都更好。打造一個簡單的方式讓一群人分享照片就是我們團隊的宗旨。

這個 app 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透過 Facebook 今日的臉部辨識技術提供的建議標籤,將你相機膠卷內的照片根據何時、何人去分組。我們發現這對於找出使用者或許想要跟某位特定朋友分享的照片,會是個不錯的工具,只是我們還需要找出一個對使用者更友善的方式來做出這樣的功能。

為了讓大家了解我們在開發過程中如何做決策,先來看看 Moments app 的主畫面:

 

▲ Moments 的主畫面

1. 建議(Suggestions)

Moments 會建議你把照片跟特定的人「同步(sync)」。舉例來說,如果 Moments 認為你的照片是在 Jack 跟 Jill 的婚禮上拍攝的,那麼它會把相關照片聚集起來然後問:「你想要跟 Jack 和 Jill 同步這些照片嗎?」

▲ app 會建議你跟哪個朋友同步照片。

為了可行性,app 在提供建議時需要溝通一些脈絡:這些照片是什麼?為什麼這些照片要給我看?我該拿這些照片怎麼辦?

我們知道必須在 Moments 犯錯時儘量避免混淆——或許是錯誤的人臉辨識或是把幾張不相干的照片也涵蓋進來在建議的分組中。於是我們這樣解決:將建議改成問句,並且再加上一行字去說明這些照片被選擇的理由。隨著研究進行,我們也做了更多改善,直到我們確信人們真能體會這些建議有多麽便利。

2. 私密(Private)與同步(Sync)

如果我們期望人們依賴 Moments 的建議作為同步照片的主要方式,那麼得讓這些建議表現得非常好才行。我們探索了許多呈現建議的方式。清單或許是最直觀的方式,但若要用來告訴使用者哪些照片被同步、被同步的照片去了哪裡,那麼就不是一個優雅的方式。

另一項挑戰就是明確告知使用者,在相片尚未被同步前,沒有任何人可以看見他們。為了不讓使用者運用 Moments 時感到不安或是不快,我們非這麼做不可。最後我們決定在主畫面將照片分成兩疊,其中一疊標示「私密」,一疊標示「已同步」。

 

▲ 主畫面分為兩部份:「私密」和「已同步」,以便區分那些尚未分享出去的照片。

3. Activity Feed

當你選擇同步 Moments 建議的照片組之後,視覺上這些照片就會從上方「私密」的那一疊「落」到下方的「已同步」,按照時間排序成為你與朋友共享照片的一部分。

4. 同步的照片

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一部分是 Moments 不只能讓使用者便於和朋友交換照片,還得讓觀賞照片成為一種快樂的體驗才行。所以在 activity feed,我們希望使用者有多一點觀賞照片的選擇。

「All Photos」提供的是我們熟悉的相機膠卷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捲動瀏覽所有 Moments 裡的很方便。「Titled Moments」會以格狀分組呈現你有加入標題的照片,讓你方便尋找、瀏覽那些最特別的時光。

 

▲ 同步後的照片可用三種模式瀏覽:Activity、All Photos 和 Titled Moments

我們學到的事

我們一步一步地接近那個共同的願景——但有時那個過程其實是前近三步、倒退兩步的。比起獨自解決單一問題,我們在設計、研究、內容策略、工程和產品管理等方面擁抱流動式的協作模式。過程中我們都學到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

要去愛上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特定的解決方案

設計的責任在於創造概念、廣泛地去探索各種可能性,將各種未來大有可為的點子組合起來。幾個月的探索下來,我們研究了無數的模擬畫面和原型。最終,只有一種設計成為我們所發表的 app。但先前所做的各種嘗試並沒有白費,因為一個成功的設計流程,關鍵在於你要去解決一個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對第一個冒出來、看似可行的念頭一見鍾情。

設計一項產品,很大一部分在於讓你自己能問:「如果⋯⋯」然後明白,在你試過用各種方法去解答問題之前是不會滿足的。要在嘗試的第一次就解決複雜問題是很罕見的(即便是第五次也一樣)。產品設計之所以成為如此令人滿意的挑戰,這樣重複地嘗試正是原因之一。

簡化、簡化、簡化,然後再簡化一些

我們很快地發現,如果不能把東西用書寫的方式去表達——如果我們不能用一種簡潔而令人信服的方式去解釋——那就不是最佳的方法。用書寫的方式去描述不同功能和優點,也是了解產品是否能與使用者產生共鳴的一種快又有效率的方式。我們發現,人們有多了解我們寫下來的東西,等同於直接告訴我們該怎麼排定優先事項或是打磨介面的相關決定。

無論妳的點子如何出眾,排出優先順序和簡化都是最關鍵的。有時這代表我們必須放棄那些聰明的點子,因為試圖一次做很多件事會危及我們的清晰度(clarity)。設計 Moments 的方法有很多種,有太多額外的功能是我們在第一版就想做的,甚至構築產品本身都有好幾種選擇。但最終,再多的使用者教育也難以彌補一項缺乏價值清晰、沒有組織化介面的產品。過多的解釋和選擇只會稀釋掉產品的實用性和使用樂趣。

確認你的各種假設

質化研究是維持產品開發導向不可或缺的一環。那就像一條通往現實的水管。主要的挑戰是,處於任何創作過程中,要在直覺以及來自真實使用者原始回應之間,取得一個健康的平衡。我們團隊發現,及早(我們一有了最初那個駭客松的原型後,就開始觀察其他人怎麼去演進那個原型)並且頻繁地(有好幾個月,我們每個禮拜都舉行可用性會議)對假設進行測試是相當關鍵的。

有時我們的問題是技術性的:什麼是最棒的版型?這個按鈕上頭應該寫什麼?有時候則是與社交動態有關:什麼是阻止人們分享的障礙?每一項新發現,都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問題。透過一對一的訪談和焦點團體,我們持續地與使用者見面,去瞭解他們如何使用我們做出來的東西。這種來自真實世界的回應,讓我們得以腳踏實地、持續維持快速的演進。

產品發表只是開始

我們不曾停止對產品的質疑、修補,讓產品的面貌變得更加清晰,直到我們自信已經以一種直覺、神奇的方式去滿足了一項需求。

我們明白,儘管已經做了各種努力去把 Moments「做對」,但我們還是有可能根本就錯了。我們很幸運地身為 Facebook Creative Labs 的一員,讓臨時成軍的團隊得以有機會實驗各種新的概念。在過程中的某個時刻,你必須接受一個概念:要能在「完成比完美更好(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的前提下依舊拿出你所能有的最佳表現在時限內把工作完成。

越多人使用Moments,我們就越能繼續學習,也就有更多工作等待我們。能持續不斷地「駭」來「駭」去令我們無比振奮。

本文獲「Inside」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作者簡介_Inside

Inside是台灣科技媒體領導品牌,成立於2009年11月底,係由一群熱愛網路的人所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我們專注於觀察創新、科技、新媒體與網路的趨勢發展,報導新創公司、創業家、網站、行動平台、社群媒體、行銷與數位內容。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網站首頁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出遊 臉書 升級 麻煩 大合照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展開箭頭

Inside是台灣科技媒體領導品牌,成立於2009年11月底,係由一群熱愛網路的人所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我們專注於觀察創新、科技、新媒體與網路的趨勢發展,報導新創公司、創業家、網站、行動平台、社群媒體、行銷與數位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