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什麼不要「獎勵」孩子的好行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為什麼不要「獎勵」孩子的好行為?

為什麼不要「獎勵」孩子的好行為?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3198739
撰文者:郭珮筠

在三重青少年基地,沒有任何人會因為任何事被處罰,陪孩子讀書的助教們對這件事也沒有疑慮。那麼獎勵呢?曾經有助教在會議上提議:孩子一個星期都好好寫功課,就給他一個獎品。我們亳不猶豫立即否決,不是因為買獎品要花錢,而是因為,我們不願意用獎勵控制孩子。孩子如果一星期都好好寫功課,表示他的內在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我們陪著孩子看到他自己的好,欣賞自己的進步,和孩子一起開心,孩子內在主動的改變,是任何獎品都法匹配的。

基地從來不集點,不公佈任何的排名,也不用實質的物品獎勵孩子好的行為。因為不時會獎勵孩子,當孩子問我們:「如果我答對了,可以得到什麼獎品?」我們直覺的回應就是:如果你答對,表示你學會了,學會一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獎品。但我們當然知道,大多時候,這是孩子撒嬌討愛的方式,因此,我們還是會回應孩子的需求,但仍然沒有給獎品。

基地的助教提到,他去過一個課後班,孩子寫完作業後可以下棋,因為下棋的人越來越多,老師就貼出一個下棋的排行榜,贏棋的人可以在榜上貼一個點點。下棋本來是好玩開心的事,孩子沒有要贏得獎賞的念頭,但排行榜一貼起來,孩子們開始很在意輸贏,最後下棋的人反而變少了。人們以為獎勵可以增強孩子的行為,殊不知獎勵可以增強的,往往只有實驗室裡生物的行為。

廣告

基地不用獎勵控制、形塑孩子的行為,但我們看到許多親子衝突,都是因為爸爸媽媽祭出獎勵法。

就像基地的孩子東東。他是個靈活也很能學的孩子,而東東的媽媽很容易為孩子的行為焦慮,除了很積極幫孩子安排活動(不管小孩是否想參加),小孩有不如媽媽預期的行為,如:熱衷於課業以外的事物,或是和媽媽頂嘴,媽媽就會覺得小孩要變壞了,要叛逆了。親子雙方常因此起爭執。

媽媽並不是一個嚴厲的家長,平時跟孩子也能愉快的相處,但為了讓孩子可以「回到正軌」,就會祭出獎勵法。孩子一開始會努力達到要求(如:十一點以前睡覺),一旦孩子忍不住,熬了夜,媽媽就失望、生氣,對孩子大發脾氣。二人吵完架撕破臉,媽媽為了贏回孩子的心,就拿出更吸引人的條件,讓孩子願意繼續努力履行約定。

媽媽把約定當成契約,嚴格檢視孩子是否違反規則,若有就拿約定出來威脅孩子,或責怪孩子不守信用,雙方起衝突後媽媽氣得取消契約,但契約一取消,孩子就回到他本來的行為模式、生活狀態,因為沒有值得努力的東西。媽媽以為給獎勵是個改變孩子的好辦法,卻反而被這樣的方式綁住;因為,沒有獎勵,孩子就不願意改變。

廣告

我們在媽媽身上看到依賴獎懲的後果:給予獎勵的一方,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不在乎孩子無法做到的困難是什麼,只在意孩子有沒有做到約定;而孩子也不願意和大人溝通,只想用任何手段得到獎品。獎勵或懲罰讓大人、孩子忘記自己的本心,大人小孩之間本來應該彼此關心,但最後大家關心的只有加了幾點或扣了幾點。

搬開絆腳石,我們這麼做

很多年前,有一位基地的助教熱情的說想要為孩子們上課。我們知道為孩子上課沒那麼簡單,但助教盛情難卻,也就幫忙兜孩子進教室,課堂上只見助教一直拋出各式各樣的專有名詞,孩子們滿臉問號,他一點都沒注意到,一直講下去。孩子們第一堂還會看大人的面子認真上課,第二堂孩子們就上不下去了。

許多帶孩子的人都遇到這個狀況,但多數人會認為這是孩子的問題,於是用了很多方法來規範孩子,規定孩子要遵守跟大人的「約定」,孩子無法安靜就處罰,孩子學不會,就一再重複考試、罰寫,孩子不想學,就認為孩子懶惰不上進,不珍惜社會資源。

人們會說:「這孩子明明有能力,就是不想學」,或許孩子們真的是這樣,但重點是,怎麼看待孩子的問題?是把問題歸咎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還是搞懂孩子的困難是什麼,協助他排除問題?

我們跟助教談了課堂上的狀態,請他練習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猜想哪些地方孩子可能會不懂,在課堂上多聽孩子說話,接受孩子對老師的反駁,也要去想:是我自己想要這樣,還是孩子也想要這樣?我認為很好的事情,小孩怎麼想?

很願意協助孩子的他,從來沒想過這些事情;而這些建議整個翻轉了助教,於是他開始放慢上課的速度,注意每個孩子上課的反應,即時修正自己原先的安排,孩子們在課堂上立即有了反應,也越來越喜歡找他聊天、談事情。

助教跟我們說,他以前教小孩時從來沒想過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不會,基地為他開了一扇窗,去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他反而更能體諒孩子,更有力氣陪伴弱勢的孩子。

也因為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我們看到許多阻礙孩子主動學習的絆腳石,助教們總一邊設法處理絆腳石,一邊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媽媽 獎勵 助教 孩子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