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22K魔咒》薪水低不只是能力問題,還因為你進錯公司!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22K魔咒》薪水低不只是能力問題,還因為你進錯公司!

22K魔咒》薪水低不只是能力問題,還因為你進錯公司!
Phil and Pam Gradwell@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Carson

近來只要論及求職、人力資源等議題中,最常被提出並討論的莫於是薪資問題,也就是年輕人的22K 低薪現象。有人說,企業老闆要加薪就能解決、有人說到澳洲打工也能解決,另外也有人提出前進中國或許能解決。但是這裡,在根據一些海內外業界前輩的經驗進行探討,從三個主要的角度探討,了解為何有人或為何能有較高的薪資,而有些人只能談到血汗低薪的現象。

綜觀市場上決定工資的幾個主要因素可歸納出:

一、生活所在地的物價水準

廣告

同樣是當速食店的店員來說,美國速食業者的平均時薪約為9.09美元(約台幣280元),而對台灣約為115元,香港則為37港幣(約幣150元),日本則是日幣850元(約台幣210元),也就是說在美國跟台灣的公司差距大約是2.43倍,日本為台灣相比則是約為1.82倍。

也就是差不多的工作、相同的工作技能,會因身處在不同的國家、城市與市場區域而造成差異,跟物價水準也有極大的關聯性。這樣的薪資,大致上都只剛好足以在當地的物價下勉強過活,而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貧窮線水準以下,就要輔以一些社會福利資源來補助生活了。

假設,一個想工作的人沒有特別的技能,或是能到特別好的公司。那麼台灣的麥當勞服務生,相對來說沒必要去特別羨慕美國、日本較高的時薪。而且,這類工作者也多屬於無法跨區域移動者,語言能力與心理素質是一大因素。

二、一般來說工作能力、貢獻價值與薪資有連動關係

廣告

同樣是麥當勞,從前台的服務生到廚師、晚班人員、經理、店長薪資就不同,更不要說跟總公司的管理階層薪資比較。這個部分是可以自我提升的,或許一開始無法獲得這樣的職缺,但藉由工作內容的不同、工作技能的不同的學習成長,就有機會藉此獲取更高的薪資。

也就是說,服務生自己如果不努力,抱怨廚師、夜半人員、經理薪水比你高那是沒有用、也沒有道理。甚至許多麥當勞的管理層,就是從第一線的服務人員升遷上去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科技業、金融業、傳統產業內部,不同的職能決定不同的薪水。

像科技公司,一般行政人員,收入未必好於其他行業的行政人員。但是擔任研發核心的技術人員普遍收入就不錯(所以有本事就想辦法讓自己能做這個工作)。

前不久暄騰一時的清大生澳洲當屠夫,年輕人只要努力都是好事。他的年薪百萬主要來自於因素一所說的,到高生活指數的地區工作、以及因素二的,從事極度辛勞的屠宰業(這行其實台灣收入也很高)。

三、公司能獲取的利潤多寡

有時候,薪資也與機緣與運氣有關,也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在正確的公司任職。例如新經濟三巨頭:Apple、Google、Facebook。下表可以看出,因為他們所處的行業,技術門檻等具有極佳的競爭優勢,而且這些競爭優勢又通常來自於工作人員,所以就能有比較好的報酬:

從上面三家著名的科技公司來看,Apple、Facebook與Google,平均每個員工一年分別創造了52萬、30萬與25萬美元的淨利。在每位員工平均創造這麼高的利潤下,員工年薪達到淨利的1/3~1/5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這就是為何你會聽到他們依據能力、部門的不同、業務差異與年資,能有5萬、10萬、20萬、30萬甚至百萬美金年薪的行情。但是能進入這些公司的人,大多也都是產業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包含了好的公司加上有競爭力的職能兩個要素。

因此,有這些要素的結合,才能領到好的收入,若是選擇的是沒有高收入產值的產業,外加上沒有明顯競爭力的職缺,在不能為公司拿下高額的營業收入,自然也就難以創造出價值,薪資也就難以取得談判優勢了。

其實,以台灣目前市場上比較好的幾家科技公司而言,這當中就屬華碩員工所創造的平均產值最高,甚至還高過美國的科技公司,不過在員工平均產生的淨值來說,台積電與聯發科還是比較最接近美國的水準,雖不及 Apple,但也接近 Google 了,可見著重研發、技術為主的公司在這方面比較有相對優勢。

台灣另一電腦廠宏碁在員工平均產值也有接近 Facebook 的水準,不過在平均淨利上就明顯不及了,同樣的華碩也有類似乎的狀況,電腦產業的移對這些公司的影響可見一般,更明顯的是近來跌跌不休的宏達電,其員工平均產值與淨利就更慘了,由此可見,選對性質、公司,在時間點上對薪資影響也是很大。

另外有很多的知名科技公司,其實一個員工一年能創造的毛利就是大約5萬、10萬美金左右而已,公司還得付房租、健保、勞保、辦公室水電與隱藏性管理成本等等,因此這類相對微利的公司,薪資不會太高。

所以在台灣這個微利結構市場,有些企業能給員工的薪資可想而知。如果各位有幸在一家上市上櫃公司工作,因為財報是公開的,各位也可以自己抓取財務報表,去算算所有同事的平均貢獻毛利你會發現有的公司高,有的公司低,而薪資的差異主要會出現在這裡。

靠體制不如靠自己

剛才講的薪資三大要素裡面,

1.生活所在地的物價水準

2.個人的工作能力與貢獻價值

3.公司能獲取的利潤多寡

如果你沒有打算或是能力移民。那麼要素二,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再來,最後一點,如同時間點一般,挑選公司也是相當重要。不過風評好、毛利高,老闆又體恤員工的公司,這在台灣絕對還是有的,但如果沒有自我的競爭力提昇,也是只能望著流口水,要進去也很難。

或許薪資結構自有其問題在,也的確要透過體制來加強,但空等外部結構改善不知先從自己的能力加強做起較為實際,總結下來,能力、努力與態度,才是決定你一輩子收入的最重要因素。當然不否認也會有一些運氣因素,但機會來時候,能不能抓得住,或者是他們願不願意讓你抓住。

─本文獲 「科技新報」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_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科技新報」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工作 薪水低 薪資 能力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展開箭頭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