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職場新鮮人必看!應徵工作時,比起薪水和福利,你該優先打聽的其實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職場新鮮人必看!應徵工作時,比起薪水和福利,你該優先打聽的其實是...

職場新鮮人必看!應徵工作時,比起薪水和福利,你該優先打聽的其實是...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6.01

「台灣多數的畢業生在求職的時候,最大的錯誤就是對各種專業的想像,是極度狹窄、僵化、落伍的。常常,淺薄式的的實習和職業訪問,是讓這個情況惡化,而非改善。」綺蓁對眼前這位大學生說了這番話,雖然沒有生氣,但口氣十分嚴肅。

大學生叫Jeff,是一位學長的兒子,對於未來畢業後的發展沒有任何方向感。我受學長之託,要給這位大男孩上幾堂「商業課」。剛好,認識多年的朋友綺蓁從香港回台灣,我和她的聚會就順便帶上了Jeff,來分享一下她的職場觀察。綺蓁在人資這個專業領域工作近十年,我一直對她的視野和見解非常肯定。

綺蓁相當有耐心,有問必答,說明了好幾個專業職涯的概況,Jeff 並不覺得特別有興趣。我插話:「綺蓁,要不要你分享一些關於人資這個專業的觀察,我想這個領域你最熟悉了。」 他回答:「不用了,我知道人資在幹啥,沒興趣。」

廣告

我和綺蓁互看一眼,也許我們心中都是在想:該說他是老實還是白目呢?

其實許多只是片斷的理解

原來,Jeff在高中的時候做過一分作業,訪問親朋好友的職業經歷,並且在班上報告。而他當時訪問了家族中的一位阿姨,她在一間中小企業當人資,工作不忙,於是幫忙了這分作業。Jeff那時候訪談的結果,差不多是這樣的:

「主要的工作包括計算與批核員工加班、請假、薪資。員工到職時要幫他辦勞健保,離職的時候也要辦手續…至於什麼我就忘了。三節的時候幫公司買禮物送員工,每年一次辦員工旅遊,不過聽他們去玩的地方,我都覺得好遜,我都不會想去。」

廣告

當時,Jeff下了個總結:重複、瑣碎、機械化、沒有挑戰性、不看創造力、沒有影響力、專業門檻很低,依規定辦理行政程序,主要的工作技能是蓋職章…。於是,人資這件事,再也沒有進入他的職涯想像裡。

比無知更糟的,只有誤解。

其實,Jeff那時訪問到的,恰巧是人資最原始、最粗糙的面貌。同樣任職「人力資源」專業,在每個公司中的業務範圍、工作內涵、能力需求、發揮智能與創造力的程度,其實天差地遠。現今,世界一流企業之間的比拼,主要的戰場之一,其實正是人力資源這個專業,如何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提升深化。

什麼意思?綺蓁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說給我們聽。

第一層次:聘僱招募怎麼做,功力高下有別

「聘僱招募」這件事要由誰來做,怎麼做?這就是人資領域的大學問,極大。

有些員工人數少的公司,很久才開缺一次;要招人的時候,往往由老闆(或高階主管)透過其親友網絡散出消息找應徵者,透過不很嚴謹的面談,直接決定是否聘僱。被老闆看中的人,就去找人資辦聘用手續,人資絲毫沒有參與決定。

在規模更大一些的公司,離職補缺愈來愈頻繁,找人的工作不可能由老闆一手掌握。這時候,就會由人資負責篩選一部分人,進入筆試、實作測試,以及業務單位主管面試挑選。

同樣協助做人才篩選,人資的功力高下有很大差別。

綺蓁說,有一類人資直接用資料庫的選單:學歷、年齡、薪資期待等欄位篩一篩就完事。這樣的工作方式,當然會錯失許多有才能有潛力、沒學歷不愛考試的年輕人。她不這樣做。

她一定會投入時間了解職務性質、企業中長期發展的策略,考量最合適的人才特質,再從應徵者的作品集、課外活動經歷,找到特質較合適的應徵者,推薦給主管面試,而不只是用資料庫粗糙的判斷。

綺蓁說,認真的公司,鐵定是要用「研發」的角度來經營「人資」:任何選才的模式方法,日後都要蒐集各部門的意見反饋,評估模式的優劣得失,不斷加以改善,而且會依照各部門的特質與需求量身訂做。

相關文章:天啊!這間公司一個月給我8萬,當初應徵竟然不看我的學歷

第二層次,開拓人才來源,姿態與創意有差別

大部分的公司徵才的態度,都是守株待兔。每遇開缺,人資做的事就是去人力銀行張貼,在官方網站上公告,接下來就是等著應徵者上門。當應徵者上門,許多人資還會擺出一副老大爺的姿態刁難對方。他們有時候趕走了最優秀的應徵者,甚至得罪了日後的潛在消費者,破壞了品牌形象,造成了公司莫大損失而不自知。

綺蓁承認,這類人資存在還不少;但綺蓁堅持不成為這樣的人資,因為這是與人資的根本目標根本相反 -- 人資應該要吸引最多最優秀的人來應徵公司,而不是把他們趕走。而要吸引最優秀的人,那就是一件要創意要智慧的大工程。

在綺蓁的規劃下,她的公司在幾個重點領域舉辦創新比賽、論文比賽已經好幾年。參與比賽的選手,往往是該領域最活躍、最進取的年輕人。這些人,綺蓁的公司都會列為主動接觸、優先錄用的對象。

綺蓁也會主動規劃專案,安排公司的技術高手在社群論壇演講,或是安排高層主管到學校演講,在專業群體裡提升公司的形象與知名度。這幾年,應徵公司的人無論是質或是量都因此提升。

「要為公司找到真正最優秀的人,並且要吸引他們留下來,當然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綺蓁說,「但重頭戲正要開始。」

第三層次,培養人才和塑造文化,需要深刻的策略見解

人資專業的重頭戲,其實是在員工正式進入公司後才開始。可惜,大部分公司的人資並沒有好好思考經營這一部分。

有一件事遠比技能培訓來得更重要,就是文化塑造。其實,一間公司、機構真正的風氣、精神、格局、價值觀,不取決於老闆。因為,在「公司價值聲明」之中,那些冠冕堂皇的話,都是空的。

真正實在的,是有意見衝突的時候如何判定,在出錯的時候誰被懲罰,績效達標的時候誰得到獎勵 -- 而這些是和人資有關的。每一次人事上的安排與決策,都是用最高分貝在和員工廣播:公司肯定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作派。

在綺蓁的公司,這些都是人資需要介入和研究的範圍。綺蓁和她的部門同事要負責避免公司不良的規則,造成資深有霸權、單位間有溝通門牆、創新的風氣被本位主義澆熄。綺蓁和她的同事們,不斷研究公司發生的案例、公司外的最佳範例,調整內部規則,讓勇於創新的人得到鼓勵,讓改良效率的人得到肯定。

講了這麼多,綺蓁問Jeff:「你還覺得人資不重要,不動腦嗎?」

除了主管,找工作的時候最該仔細觀察的人:人資

「人資」這個專業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 -- 一個公司用很淺薄、很粗糙的方式經營人資,唯一的原因,就是這間公司把員工的價值看得很低。

許多全球一流企業都已經了解:人才是公司真正的長期競爭優勢。也因此,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所寫的《 Google 模式》,分享該公司的成功策略,幾乎有半本都和人才的選擇與運用有關。

畢業生進入職場找工作的時候,很可能遇不到執行長,很難見到公司眾高層,但是卻很可能見得到人資,至少有機會對話。因此,可別只問薪資和福利,也別只讓人資面試你,請你也面試這間公司的人資。只要有機會,請你這樣發問(或觀察):

1. 貴公司希望找到的人才是什麼樣子的人呢,有什麼樣的期待和條件?我想知道,如果我沒上,之後可以如何努力強化自已。

小聲說:周全的聘僱決策不會只考慮學歷,對於執行技能、團隊經驗、人格特質、自發主動性、志向與價值觀…都會是人資深入了解和探察的重點。

2. 請觀察:人資是否親切地溝通互動,是否各種聯繫和告知都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是否裝大爺擺姿態?

小聲說:有品質的公司,對人資的運作方式也會妥善地規劃、培訓、督導;絕不希望優秀的人才對公司倒胃口。就算對不夠優秀的應徵者,慎重的公司都會要求人資都會以禮相待,雙方好聚好散,避免懷怨在網路上破壞聲譽。

3. 請詢問:請問你是否因為在這間公司工作而感到光榮?在這裡工作,是否讓員工愈來愈有價值?

小聲說:這確實是一個標準很高的問題,很難得到非常肯定的答案。「某程度算是有」並且提出一定程度的佐證,就是可喜的徵兆。如果人資把這個問題視為荒唐可笑,或是只給短促籠統的答案,不提供細節,那就表示實況不妙。

大致上,這些問題也適合用來詢問(觀察)面試的主管,你也可以發明其他有代表性的問題與觀察項目。重點是,你該想辦法找到證據,回答你這些問題:真正的人才會想要投入這間公司,讓它蒸蒸日上嗎?人才進來後,會變得更有價值,或是十年後變廢材?

觀察公司,就從觀察人資開始。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應徵工作 工作福利 推薦工作 新鮮人工作 工作推薦 勞健保轉出單新鮮人 工作 推薦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