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哇!你好厲害呀」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不該稱讚孩子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哇!你好厲害呀」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不該稱讚孩子

「哇!你好厲害呀」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不該稱讚孩子
撰文者:岸見一郎
閱多.閱好 2015.05.29

行為目的——引起他人注意

有的孩子會穿著鞋爬上桌,將桌子踩得髒兮兮;有的孩子會在母親想靜下心讀本書時,故意把電燈關掉又打開;有的孩子會在父母想要有自己的時間時,拚命大吼大叫;有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發瘋似地大吵大鬧……這些孩子讓父母必須整天都繞著他們轉,被弄得精疲力盡。

阿德勒認為,這些孩子是在挑起權力鬥爭,他們只是想引起注意,不成為所有人的關注焦點就不肯罷休。

廣告

如果問題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注意,那麼所有給予關注的動作,不管是什麼形式都會延續問題行為的存在,所以只能完全無視。有時候即使只是看一眼,都會被視為一種關注。

但如果只是無視,除了不能改變現狀,有時還會讓事態惡化。因為即使之前一直被責罵,至少還算獲得了某種關注,現在卻連這種關注都沒有了。

因此,在無視孩子問題行為的同時,也要開始關注他的適當行為,這麼一來,他的問題行為終究會慢慢減少。既然適當行為獲得了關注,他就沒有必要再用問題行為去引起注意了。

不稱讚,別讓孩子依賴父母的肯定

廣告

然而,這裡所謂的「關注適當行為」,並不是指「稱讚」。許多人以為不懲罰、不責罵,要關注適當的行為,就是要大力稱讚,但事實並非如此。

舉例來說,孩子將晚餐準備好了,全家人一起享用時,每個人吃一口就讚賞一句:「真好吃!你看,你也做得到啊!好厲害,你做得真是太好了!」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擁有正常語言感覺的人,都不會感到愉快吧?

但是,所謂的「稱讚」就是如此。它是有能者對無能者的評價,是由上而下給予對方的判斷及評估,因此被當成下位者接受評價的人都會感覺很不愉快。

此外,關於信念的形成,或許孩子確實會把稱讚他的人當成自己的夥伴,但是被稱讚的孩子真的會認為自己有能力嗎?在被稱讚的期間,孩子或許會認為父母是自己的夥伴,但他也會害怕,一旦沒有造就父母期望的理想結果,父母馬上就會拋棄自己。因此只要一失敗,他就會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

遭到挫敗的勇氣

「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

阿德勒曾說過,孩子們「虛張聲勢、張牙舞爪,好像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就能獲得成功及優越感」。他們做出問題行為,並不是因為缺乏關愛,而是他們的勇氣遭到挫敗了。

阿德勒心理學將這種勇氣稱之為「甘於平凡的勇氣」。因為缺乏甘於平凡的勇氣,所以剛開始總是想要變得特別優秀;一旦不成功,就只能變得特別糟糕——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快獲得「成功及優越感」。

原本需要努力與忍耐才能獲得的東西,卻不願付出努力,只想靠著不聽老師說話或丟板擦這樣的行為獲得他人的關注——實際上,他們也成功了。

阿德勒認為追求卓越是人類普遍的欲求,目的是希望擺脫無能力的狀態(這也包括生物學上的意義,孩子認為自己屬於弱勢,與大人相比是較差的),與追求卓越相對的自卑感,對努力與成長來說都是健康正常的刺激。

問題是,雖然阿德勒認為追求卓越是人類普遍的需求,但希望自己比別人優秀,卻不一定是人性的本質,也可能是病態的。阿德勒將這種「必須比別人更優秀」的虛偽優越感稱之為「優越情結」,與之相對的是自卑情結,優越情結是為了掩蓋自卑情結所產生的。

如何讓孩子重獲勇氣

用鼓勵取代稱讚,只要共享喜悅、表達感謝

所以,大人們必須要思考,當孩子的勇氣受挫了,要怎麼給予鼓勵,才能讓他們重獲勇氣。想必大家已經知道處罰、責罵或稱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責罵)還可能讓他覺得世上沒有人是他的夥伴。

該怎麼做、或者該怎麼說,才能讓他們重新獲得勇氣,依個人或狀況而有所不同,我們也不可能找到一個「鼓勵」的公式,但原則大概如下——

不稱讚他們的行為,也就是不做任何評價,只和他共享喜悅、向他傳達自己的心情,這樣就能讓他獲得勇氣。再小的事情都不要視為理所當然,試著對孩子說「謝謝」、「我很高興」或「幫了大忙」。

有的父母會說,他們完全找不到可以對孩子說謝謝的場合,因為他們的孩子完全沒有優點,從早到晚只會做壞事。

又或者,父母只會在孩子表現特殊時才給予關注,於是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必須變得特別。做得到的孩子為了獲得感謝,會努力做出適當的行為;但沒辦法變得特別——像是考到好成績——的孩子,或許就不再做出適當的行為。這時,感謝就變成了稱讚,當孩子開始期待大人的感謝,就會出現和稱讚相同的弊病。最後,孩子可能會對這樣的鼓勵產生依賴,但我們希望的是:孩子能成為一個即使沒有人鼓勵、沒有人提醒,也仍然能堅持信念的人。

鼓勵如果是發生在以下的情形,就等同於無效——在孩子做出適當行為時,想著這次向孩子道謝了,下次他說不定也會做出相同的適當行為。這種「別有居心」的做法,基本上不能稱之為鼓勵,因為鼓勵應該是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不應該還期待「下一次」。

為了避免誤用的危險,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存在」——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不是他做了什麼事,而是他的「存在」就已足夠讓我們快樂。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很可能就會在腦中將孩子或他人描繪成某種理想的形象,例如只有乖乖聽話、從不頂嘴才是好孩子,這樣眼前存在於現實中的孩子,就會變得不理想、不完美。

因此,我們必須把那種自以為是的理想從腦中剔除,只關注眼前的孩子。不是將孩子與自己想像中的理想形象做比較,而是關注孩子活生生就在眼前這個事實。只要孩子「活著」,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喜悅,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是加分。這麼一來,感謝的話語自然就能說出口,成為鼓勵孩子的動力。

在對等存在中,人們才能互相協助與鼓勵

我們必須自立,但這並不是要我們只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因為不和他人合作,我們也無法存活。自己能做到的事,當然要自己解決,不要依賴他人;但如果這件事困難到自己無法因應,就可以接受他人的幫助。相對的,我們也可以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力。

只有處在對等的橫向關係中,我們才能彼此協助、互相鼓勵,除此之外的人際關係都不可能做到「互相協助」。因為那些所謂的「協助」會變成多管閒事的干涉,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並沒有把對方當作是對等的存在。雖然大家都能理解「處於對等的橫向關係」這句話,事實上卻很難做到,因為人與人一旦面對面,就會反射性地去判斷自己屬於上位或下位,這是人類的習性。

曾經有位朋友在聽過「不稱讚」的理論後大加贊同,轉頭卻對身邊的一位小朋友說:「你好厲害啊!」我對他說這就是稱讚,他竟然回答:「別人家的孩子稱讚一下有什麼關係?」讓我十分驚訝。我告訴他:「如果是我,我可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被你評價。」然後他又問:「那麼幾歲的孩子才能稱讚?」我回答:「這和年齡沒有關係,無論幾歲的孩子和我們都是對等的地位,用這種上對下的態度稱讚一個人,是不對的事情。」

在橫向連結裡,無需炫耀優秀或證明自己

在阿德勒流傳至今的各種軼事中,最常見的就是他很容易與孩子及年輕人建立對等的橫向關係。

某天,火車裡有個五歲孩子因為不耐煩而鬧起脾氣,接著還大聲哭起來。他年輕的母親非常困擾,一直安撫著他、要他停止哭泣,最後還威脅要打他,但孩子不僅沒停止,還反抗似地越哭越大聲。剛好在火車裡的阿德勒,於是將一部玩具火車放在手掌裡逗他、還和他說話,被對話吸引的孩子很快就安靜了下來。

大家現在應該可以了解這個孩子哭泣的目的——他是個「抗爭的孩子」。而這裡要關注的是阿德勒的態度,他和孩子的母親不同,非常冷靜地對待孩子,同時認真地和他對話。如果因為對方是孩子就威嚇或看輕他,只會讓事態更加惡化。

如果與他人都能維持橫向關係,就不需要努力去讓自己看起來更好;在橫向關係之中,完全不需要炫耀優秀及展現自己。阿德勒認為,一旦覺得自己必須證明什麼,很可能就會矯枉過正。

書籍簡介

 

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原文書名:アドラー心理学入門──よりよい人間関係のために
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楊詠婷
出版社:方舟文化 / 心靈方舟
出版日期:2015-04-01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目前仍居住於此。高中時期便立志成為哲學家,就讀大學時更曾多次前往教授自宅與其論辯哲理,在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期滿後退學。除了専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特別是柏拉圖),更於1989年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多篇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相關著作、並從事演講活動,目前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心理師及顧問。譯有阿德勒的著作《個人心理學講義》、《人為何會罹患精神疾病?》,並著有《阿德勒:走過人生關卡的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等書。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甘於平凡的勇氣 你好厲害喔 依賴心理學 甘於平凡 你好厲害 妳好厲害 虛張聲勢心理學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