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你還在尋找人生方向嗎?別受困在人力銀行的「選項」,職務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你還在尋找人生方向嗎?別受困在人力銀行的「選項」,職務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

你還在尋找人生方向嗎?別受困在人力銀行的「選項」,職務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
來源:hang_in_there@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5.28

10年前,昭琳認為她讀錯系了,財金系白讀了,因為她一點也不想在金融機構工作,而財金系就是為了訓練金融機構的人才。十年後,她說起自己每天的工作,都運用過去財金系學到的知識與能力 -- 而且感到充實快樂。

其實,白白耗費的不是她在財金系的學習,而是她經歷的自責和迷惘。她並沒有走錯路,只是她當時不知道「專業」的多元性,甚至有大量的創造空間。

讓我們話說從頭。

廣告

以為是適性選擇,原來是誤會一場?

昭琳的成績很好,當初在一類組,填什麼科系就會上什麼科系。因為她數學尤其好,在父母和老師的建議下,選擇了財金系––很合理,這個科系日後工作明確、穩定、收入不錯,又能發揮她的強項數學,而且一開始她也不反對(雖然是因為不了解)。

漸漸,昭琳感到不對勁了。她不希望人生都只是在算冷冰冰的算數,這個領域的黃金頭銜「精算師」對她一點吸引力也沒有。她不想去游說別人貸款,不想為了銀行的獲利賣金融商品,也不想當交易員在買賣之間套利…。但是,這些就是系上資料、人力銀行、教授與學長姊分享提供的職涯選項。

她喜歡做什麼樣的事?她說:「喜歡和人交朋友,喜歡幫助別人,喜歡被人信任的感覺,喜歡看到因為自己所做的事而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廣告

我搔搔頭:「那你當初是不是該讀個…社工或心理師什麼的?」

「對啊,我那時候超想的啊!」那個時候的焦慮,昭琳仍然記憶猶新。

那是許多年輕人都經歷過的糾結:我讀了這個科系,卻對所有既有的相關專業不感興趣,甚至厭惡!選項一:忍耐著就去工作吧,過一天算一天,某一天也會習慣,努力賺錢早點退休。選項二:毅然離開這個領域,像是沒有專長背景一般從頭來過。

昭琳就像是大部分沒有那麼強大決心的人一樣,選擇了前者。她出國再讀了個學位(因為數學好,讀書對她相當簡單),在美國結了婚,進了她不喜歡的大型金融機構。埋首在數字和金錢之中工作,和公司文化不對盤,和多數同事無話可聊,而且對金融界風氣江河日下不能苟同。她離職的時候,已經是心灰意冷,身心俱疲:「早知道走錯路了,不該做金融的」。

其實,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0年的證明:專業可以設計創造

離職後,昭琳利用在家的這段時間,整理了一下結婚時擱下沒辦理的財務手續,順便為老公可能被公司外派到澳洲做準備。在上網查資料的時候,昭琳發現一套「財務顧問 (financial advisor)」的材料,閒著沒事,她就下載讀了,果然大有幫助。

後來,她找到財務顧問的相關資料還有進階版,就是「財務規劃師(financial planner)」的一整套線上課程,學完可以拿到碩士學位,而且還有專業執照。她才發現,這是財金領域裡一群和她相似的人,憑空創造出來的一個專業。

在1970年代之前,美國財金專業人才幾乎只在大型機構中工作,例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美聯儲等等。但隨著當時的金融業日漸複雜,一些人感受到這個產業中的張力與矛盾: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僱員,若要和客戶推薦金融商品,其實常常是基於公司的利益,而不是客戶的利益,而客戶沒有能力和時間研究,就算心裡不完全相信,往往還是被牽著走。

這些財金從業者想要創造一個專業角色,獨立在金融企業之外,以客戶本身的需求與福祉為唯一目標,分析投資方案和給予財務建議。

在1969年,13個財金專家齊聚於芝加哥,他們都肯定社會上有這分需求,於是他們決定創業 -- 不是創造一個企業,而是創造一個專業。第一次,他們在紙上寫下「財務規劃師」這個嶄新的專業類型名稱。未來三年之間,他們設計出了這門專業需要有的技能與執業準則,發展出了整套培訓課程,並且成立一個跨國的組織進行教育、考核、頒授證照。

40年前發明的專業,今日也可重新剪裁

雖然「財務規劃師」這個專業在40多年前就創造出來了,但是在昭琳讀大學的時候,還沒有人把它引入台灣。一直到2003年,昭琳已經出國多年,才開始有機構將這個證照和培訓引入台灣。

可惜的是,雖然財務規劃師的證照已經引入台灣十年有餘,至今,考這個證照的人多是在銀行中任職的理財專員。許多銀行規定理專考這個證照,強化面對客戶時的可信度。但是他們是否把客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或者是把公司獲利與策略放第一位?這就說不準了。

昭琳花了兩年時間修習了遠距課程,並且開始為親友提供財務建議服務。尤其2008年發生金融風暴之後,許多人都意識到,銀行理專推薦的金融產品有時是包著糖衣的毒藥,他們都需要獨立的專業人士站在他們的立場(而非銀行的立場),協助判斷投資決策。昭琳正式考取證照後,也漸漸開始從客顧收取顧問費 -- 雖然這也是個不容易的過程。

對昭琳來說,這不只是賺取收入而己,她真心喜歡她現在的工作。因為扎實的專業背景,她可以深度入析理財商品,提供客戶本身無法達到的判斷,讓客戶可以專注於本業,不必分心在投資上。因為她背後沒有銀行的營利目標,她可以全心為客戶著想。許多客戶和她形成的深刻信任關係:客戶告訴她所有的財務資訊,讓她代理操控資產的移轉賣買。這些客戶相信昭琳的財務操作,他們多年打拼的績蓄不會因為誤入騙局而一夜蒸發。

近五年,昭琳將她的專業角色,再加以調整與定義,她漸漸重新界定自己為「跨國財務規劃顧問」。一來,她本身有移民的經驗,而且因為跟著老公外派他國,親身經歷過家庭資產跨國分配與調動的複雜過程;二來,在市場面,現在確實有愈來愈多人,因為工作和事業拓展的關係,在世界各地有個人財產;第三,她本身有中英雙語言的優勢,而現在愈來愈多歐美商務人士需要往來中國,卻對於中國金融規範不熟悉,對當地機構不信任。

當昭琳將自己的專業範圍,依據自己的志趣與特質、依據市場的現實與需求,有意圖地調整設計,放掉一部分較常見財務諮詢,擴增跨語言、跨國界的專業服務,於是變得更加不更替代。昭琳已經有不少國際客戶,也有幾個合作伙伴,在專業知識上互相協助。

還是在金融領域運用她的計量與財務知識,但昭琳今日的工作形式與風貌,幾年前她想也想不到。

專業不是永恆,有起有滅有創造

近幾年在台灣吹起了強勁的創業之風,多是指創造一個新企業,獨立自主營運,甚至提供新的商品與服務滿足市場需求。然而,可以創的「業」,可不只是一間企業,更可以是一個「專業」。

有些專業,例如廚師、醫生、軍人…當然是長期存在的。有些專業,是社會自然而然地分枝與演化出來,例如程式工程師,就是從電子工程師之中漸漸專精化衍生。但這不是一項「專業」出現的唯一過程。

今日,環境與社會變遷的快速,已經容許(甚至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創造新專業,因應時代的需求。就例如40年前,13位財金專家在芝加哥打造「財務規劃師」的面貌,也例如現在,昭琳重新定義「跨國財務規劃顧問」。每一次「專業」被發明、被改造,都是一個社會需求得到滿足的機會,也是一個讓人發揮所長的新模式。

用這個視角看,其實我們會發現,有意識地在創造發明專業的案例其實不少。也許有人知道,周震宇先生以「聲調訓練師」的名銜經營自己,已經一段時間;李育倫先生 以「唇音樂家」的身分站上TEDxTaipei舞台表演精緻的口哨藝術;跨文化協會將「對話引導師」的專業引入台灣,促進跨組織、跨領域溝通共識,已經愈來愈受到企業的重視。

這些例證在在說明了,專業可以像是工藝品一般,依照社會實際需求、自身特質優勢,精心地設計打造。

其實,年輕人面對當前的職業場域,不必再抱持「求職」那樣的卑微心態。如果本身特質、志願、理想,在當前的專業選項中找不到合適的發揮空間,你的選擇不僅有忍耐屈就、出走放棄這兩條路。

「無法改變世界,只好改變自己」這句老話已經失效。這個時代,一個獨特的人可以設計發明一個新的專業,讓世界因為他的獨特性而更添光采。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專業 人力銀行 尋找人生方向 選項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