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什麼大陸的一條新規定,逼得台灣籃壇不得不為自己「找出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趨勢中國

為什麼大陸的一條新規定,逼得台灣籃壇不得不為自己「找出路」?

為什麼大陸的一條新規定,逼得台灣籃壇不得不為自己「找出路」?
圖片來源:pang yu liu@flickr, CC BY-SA 2.0
撰文者:奇波迪斯
鍵盤打擊手 2015.05.19

上個月,CBA(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宣佈,未來台、港、澳球員加盟CBA,必須採倒摘牌制度,即選秀制度,也就是讓戰績差的球隊優先選擇球員。這項新政同時也代表,台灣籃球員西進對岸的誘因可能即將消失。

台灣球員便宜大碗,
曾是對岸球隊最愛

過去幾年CBA球隊頻繁的向台灣球員招手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台灣球員加盟CBA球隊不需付台灣球員所屬原球隊轉隊費。看中的球員,只要在合約到期後,即可和屬意的CBA球隊簽約,這同時也拉高了CBA球隊願意付給台灣球員的薪水空間。不要小看這轉隊費中間能造成的價差,一個普通的二線球員要轉隊,轉隊費可能都要數十萬人民幣,更別提大牌的明星球員,上千萬人民幣也不誇張。第二,台灣球員被對岸當成內援,既不佔用洋將名額,甚至也不算亞洲外援。

廣告

因為這兩個政治與經濟因素造成的規則上小漏洞,CBA球隊可以用很簡單以及成本又低的方式找來他們需要的球員;同樣的,對台灣球員來說,西進CBA不但起薪相當不錯,也是個可以到更高籃球殿堂挑戰的好機會。

然而在CBA新制的規則中,台、港、澳球員將與一般大陸新秀球員一起參與選秀,最可能大幅降低台灣球員西進意願的一條就是-新秀球員年薪最高不會超過30萬元人民幣。這種新資水準是在業餘的台灣SBL(超級籃球聯賽)聯賽,甚至是不用明星球員也有可能拿到的價碼。同時話又說回來,如果是在台灣都拿不到這種價碼的球員,對岸球隊爭取的興趣又有多少?

對岸高薪不再,
球員難有動力挑戰更高層級聯賽

從1999年「籃球博士」鄭志龍加盟上海大鯊魚隊開始,中國CBA聯賽似乎已成台灣籃球員的最佳出路之一。有業內人士曾透過媒體表示:「CBA的台灣球員年薪恐怕都不會低於100萬人民幣」。而近年在對岸發展的最好的當屬「野獸」林志傑,據傳他年薪能達200萬人民幣。

廣告

對照國內籃球員薪水,即使近年來,理論上算是業餘聯賽的台灣SBL球員薪水有大幅上升,但這價碼仍然大概是SBL最高薪球員的近2倍左右。然而在這種薪水條件消失後,對於職業生涯短暫的運動員來說,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去對岸等著熬出頭?

幫助國內留住人才
還是扼殺球員更高挑戰機會?

當然CBA這條新制出來後,國內持正反兩極的意見皆有,雖然都公認這將讓台灣籃球員的西進潮退卻。但有人認為這將有助於國內聯賽留住人才,提升賽事精彩度,讓球迷重燃對SBL的熱情;有人卻認為,這將扼殺台灣球員到更高舞台挑戰的機會。

先分別來看這兩個問題,第一,國內招牌球星不可否認的是吸引球迷目光的重點,但球星出走絕非SBL熱度在頭幾季後便迅速衰退的主因。以日本職棒為例,每年都有頂尖的日本選手赴美挑戰大聯盟,日本職棒還不是場場滿場給你看?SBL的困境在打了12年還一直號稱半職業聯賽,恕筆者直言,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叫半職業聯賽!SBL目前在賽制還有性質上就是類似甲組的業餘短期杯賽(一年只打30場例行賽)。這個當初過渡期的業餘聯賽已經走了12個年頭,還離職業化非常遙遠。

再來談到球員挑戰更高殿堂的問題,中華男籃這幾年在國際賽表現不俗,除了歸功於歸化外籍球員外,一些在對岸接受更高強度聯賽洗禮的球員,如曾文鼎、林志傑等人的進步幅度也有目共睹。他們在對岸對抗更高大更強壯球員,甚至是NBA邊緣人等級的洋將。更成熟的林志傑近年也在對岸,搏得了一些網友給予亞洲第一得分後衛的美稱。然而這些台灣球員如果繼續留在台灣這個業餘聯賽,應該非常難成長成現今的水準。

治標也要治本,
給台灣籃壇「運動職業化」的建議

過去幾年台灣籃球員西進對岸撈金,某種程度上是讓台灣頂尖球員有更好的出路,但總體而言僅能算是治標,在西進一路被封閉後,真正讓SBL職業化,做大國內籃球市場可能才是治本的解方。

談屬地主義,雖然SBL已有幾隻球隊冠上城市名,但僅止於表面功夫,先不說球隊與地方毫無情感的交流,甚至連出賽都不是以屬地為主場。以璞園建築隊為例,雖然冠名台中,但上一季總冠軍戰七場沒一場在台中進行,有多少台中人會認為:璞園建築是我們台中的球隊?

談聯盟行銷,SBL目前還是大多集中在聯盟官方統一外包行銷公司進行,包裹式的行銷概念,讓各球隊沒辦法獨立培養球迷,打造屬於單一團隊的特色。同時球隊間也沒有商業上的良性競爭,自然也很難有迅速的進步。

雖然,這幾年幾家企業用心之處不是沒有讓人看見,像是促成洋將歸化、設計全新視覺商品等,但整體大方向職業化的意識還太弱,也拖太久。

職業運動就是一盤生意,如果經營者的心態還停留在公益性質的社會球隊,不指望用這支球隊賺錢,當然也不肯多花錢,短視近利下,餅自然也就無法做大。台灣籃球員登陸的淘金夢幻滅,同時也逼台灣籃球必須正視籃球發展的殘酷問題,是坐困愁城,還是趁機力求改變,在亞洲各國籃球近年發展迅速的態勢下,若台灣再開倒車,也許未來連在亞洲都要退居三流等級。

鍵盤打擊手

 

14歲因為陳金鋒的一支全壘打變成球迷,24歲寫了一篇運動經濟論文拿到文憑,現在是一個兼差在鍵盤後的網路寫手,不求別的,只希望台灣的體育環境越來越好。
球場上的事從來不可能只在球場上,運動經濟與政治,場內的一切永遠來自場外。

keyboardistchao@gmail.com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大陸 球隊 一條 籃球
鍵盤打擊手
鍵盤打擊手
奇波迪斯
展開箭頭

14歲因為陳金鋒的一支全壘打變成球迷,24歲寫了一篇運動經濟論文拿到文憑,現在是一個兼差在鍵盤後的網路寫手,不求別的,只希望台灣的體育環境越來越好。
球場上的事從來不可能只在球場上,運動經濟與政治,場內的一切永遠來自場外。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