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在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的時刻...「生老病死」這堂課,我們卻忘了教給孩子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在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的時刻...「生老病死」這堂課,我們卻忘了教給孩子

在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的時刻...「生老病死」這堂課,我們卻忘了教給孩子
撰文者:吳曉樂

之前一篇文章我寫到,情感教育是我們現今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著力不足的,情感教育或許不限於愛情,也包括我們付出自己的情感與支援後,卻沒得到期待中的回應,該如何去面對後續的失落,以及重新整理自己的步調。

之後幾位學校老師(有不少是輔導老師)跟我談論到,除了情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覷的。人的一生,無論貧賤富貴、天才或是平庸,均必須走過生老病死,不同環節有不同環節的疑難,但與這些相關的知識以及討論,不管在學校或是家庭,往往是付之闕如的。

經他們提醒,我才想到一件有點歷史的事。

廣告

半年前,一次上課,學生小洋感覺像是給什麼事情壓著,互動起來有氣無力。彼時我教小洋也要兩年了,還算熟稔,索性直接問他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小洋臉色猶豫,支支吾吾,跟他平常淘氣聒噪的作風相去甚遠,掙扎了一會,他說:「我昨天跟著爸媽,去養老院看阿嬤,阿嬤中風好幾年了,躺在床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團會呼吸的肉,偶爾她會發出嗚嗚呀呀的聲音,但大部分她很安靜。」

說到一半,他低下頭來轉動橡皮擦。

「但是,昨天不太一樣⋯⋯我們抵達的時候,護理人員說阿嬤的身上長了瘡,她正在做清理,然後我就看見,那個阿姨拿著一大團棉花,上面沾了一些藥劑還是什麼,阿姨把那團棉花塞進那個瘡裡,轉了一圈,然後好多液體流了出來。我嚇死了,感覺好痛好痛,忍不住尖叫,爸爸轉過來瞪我一眼,叫我閉嘴,不用大驚小怪,阿嬤已經沒有感覺了。我又看了一下阿嬤,爸爸說的沒有錯,阿嬤雙眼睜著,看著天花板,但是她沒有動,也沒有出聲,好像阿姨在做的事情,跟她沒有任何關係。我又看了一眼父母,他們也面無表情。我們又站了一陣子,爸爸說該走了,走之前爸爸彎下腰,跟阿嬤說:『媽,我們走了,下次再來看妳。』阿嬤仍舊看著天花板,毫無反應。沒多久,爸爸就載我們回家了。回程路上,我問爸爸,如果阿嬤哪一天死掉了,你會很難過嗎?爸爸叫我惦惦,別問這種不正經的問題,他要專心開車。」

小洋的臉色越來越苦:「我覺得好可怕,真的好可怕,到現在,我還是忘不了我在養老院看到的一切。回到家之後,我一直在想,等到我老了,也失去意識了,若變成阿嬤現在這個樣子,我寧願早一點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到那個時候,得怎麼做?」

廣告

我心一凜,因為他所畏懼的,不正是長期以來,對於安樂死以及尊嚴死(必須提醒,兩者是有別的,但在使用上時常混淆)的爭論嗎?近年來,不僅是病患家屬,包括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深刻感受到有時我們為了延長個人的生命,卻也造就他在走向生命最末期的道路上,必須經歷一連串不必要或者多餘的痛苦。屆時,該如何是好?

(編按:安樂死,是主動地通過注射藥物等措施幫助患者結束生命;尊嚴死,是在生命終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自然地死去。)

這個問題,對於成年人來講,箇中是非的拿捏,已經十分困難,而小洋不過15歲,卻也在目睹祖母在安養院的境遇,親臨現場地與這個問題正面交鋒了。

但小洋又提出第二個更叫我難以招架的問題:「我也在想,未來如果我的爸媽跟阿嬤一樣中風了,必須躺在床上,整天得有人照顧,怎麼辦?到時我又跟爸媽一樣顧不來的話,不是也得把他們送進養老院嗎?可是⋯⋯我不知道,媽媽有說過,我將來不可以跟她住太遠,才方便照顧她跟爸爸,更不可以把她送進養老院,否則他們會很傷心。我又覺得⋯⋯有點怪怪的?」

他的第二個困惑,牽涉的層面亦十分廣泛,包括醫療技術增進後,預期壽命的不斷突破,但在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又不斷創新高的背景之下,夫妻雙人都必須進入職場以支應家庭開支,此際,對於老幼的「照顧外包」成了不得不的常態。其中有沒有與孝道倫理與社會價值(例如,許多人認為,「臨老被送進養老院,是很可悲的」)的拉扯,絕對是有的。

最後,小洋跟我抱怨:「昨天最讓我覺得不開心的,是我父母的無動於衷。感覺好像已經對阿嬤沒什麼感情了。」

但是,我從小洋母親身上接收到的,倒是不同的資訊。曾有一次,我們討論到小洋的表哥正在澳洲唸書,小洋除了歆羨之外,也起了效仿之意,不時嚷嚷著要去澳洲唸大學。聞言,小洋母親臉色一變表示:「但是⋯⋯我們沒辦法支付啊。」見我半信半疑的樣子,她說得更直接:「我丈夫的手足,經濟條件一個比一個糟糕,別說要他們幫忙分擔,單是他們不來找我們借錢就已經是萬幸。所以,過去七、八年下來,我婆婆一個月三、四萬的照看費用,幾乎都是從我們這支出的,根本沒法子存錢啊,更何況是讓我兒子出國唸書。」

從小洋母親所提供的訊息,我感受到的反而是一對努力工作賺錢,讓這個家得以繼續運作的同時,也要盡到最基礎的「孝道」的夫妻(在他們眼中,一個月負擔老母親躺在安養院,以及偶爾突發的醫療費用,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這或許也是,當他們走到病床前,看著躺在床上的長輩,沒辦法感受到情緒起伏的原因之一。

但他們怎麼不試著跟小洋談看看呢?

我問小洋母親。她揮揮手:「這種東西是忌諱啊,妳要怎麼跟小孩講這些?又是生死,又是金錢,太複雜,也太世故了,講了他不懂,我也不想要他提早面對這些。」

但是,這真的是不能談的忌諱嗎?小洋的問題,對我而言如當頭棒喝一般。過往,當我們在討論台灣人口高齡化,以及長期照顧的國家政策與社福機構時,很少把青少年的想法,納入思考的範疇。誰叫我們總以為,他們還很年輕,既不是走向臨終的個人(如小洋的祖母),亦不是在各種難題中權衡、掙扎的家屬(如小洋的父母),我們以為他們距離這些衝擊很遙遠,卻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站得很近,看得也很清晰。而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解讀的方式也可能有誤。實在不能以「忌諱」二字,作為迴避討論的理由了。

日本,一個比台灣更早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國家,他們已經察覺到,必須早一點在孩童的教育中,引進對於高齡化的認識。所以,在日本部分城市,在課程中已經可以看見對於失智、老化的介紹。最特別的是,他們會邀請本身罹患輕微失智的老人,親自跟孩童們介紹他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難。唯有透過這種真實的接觸,才有助於理解,而在理解之後,才可以減輕誤解後所衍生的惶恐與傷害。

所以,不妨試著將生老病死,帶入日常家庭、學校與青少年的討論空間吧。也許起初會有點「觸霉頭」的不舒適,但是,當我們也在學習面臨這些人事的消融與失落時,沒有道理把更年輕的他們排拒在外。

作者簡介_吳曉樂

台中人。1989年生。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喜歡鸚鵡。
鸚鵡被關在籠子裡,久了會學會開門,希望有一天,更聰明的人也會學會開門。

「鸚鵡眼中的天下事」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生老病死
鸚鵡眼中的天下事
鸚鵡眼中的天下事
吳曉樂
展開箭頭

台中人。1989年生。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喜歡鸚鵡。

鸚鵡被關在籠子裡,久了會學會開門,希望有一天,更聰明的人也會學會開門。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