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首次成功試射火箭英雄》吳宗信:台灣早有能力上太空,卻因「沒有決心」輸了韓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首次成功試射火箭英雄》吳宗信:台灣早有能力上太空,卻因「沒有決心」輸了韓國

首次成功試射火箭英雄》吳宗信:台灣早有能力上太空,卻因「沒有決心」輸了韓國
撰文者:沈孟學
科技報橘 2015.04.07

本文獲科技報橘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太空、火箭除了很酷以外,又怎樣?我又沒想要去火星來個星際旅行!」

相信同樣熱愛太空的你,聽到這些話時(重點還常常聽到)是不是也一股子氣,恨不得拉張椅子坐下來立馬跟他好好解說:

大大,你現在用的很多燃料電池、太陽能板,甚至是最近超夯的 3D 列印,其實都是古早以前阿波羅計劃的產物啊!

這樣你還說太空、航太產業不重要?

如果還不清楚,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全球產值最高的產業不是半導體,是航太」航太產業引領了最先進的精密工業。

如果我們的高科技要轉型、擺脫代工包袱,航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更不用說我們的中研院技術早就接近發射的能力,交大 ARRC 團隊更是直接鎖定研發混合式火箭,專注在未來「個人衛星」的市場。

廣告

ARRC 目前的 isp(比衝量)大概 280 秒接近 300 秒;成果和 Elon Musk 領導的火箭企業 SpaceX 非常接近,但成本只有他們的 1/20、1/30,而且非常安全!

有了這樣的技術,台灣火箭新創團隊 ARRC 的主任、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吳宗信相信:未來加上發射 1000 萬有找,許多中小企業都能擁有自家的小衛星。這股趨勢正在國際發酵,ARRC 很有信心用他們的專利開發這片龐大商機。

所以說航太真的很重要!

而為了更了解台灣的航太環境,我也決定赴交大拜訪 ARRC 主任吳宗信;除了聊一聊台灣產業界、學術界的狀況,更是想要知道這群沒有多少資源,還只是由一群學生、教授主持的「實驗室」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台灣其實有能力飛上星際,但遲遲「下不了決心」讓韓國超越領先

三月天到交大拜訪吳宗信,沒想到老師第一句話竟然是問「說台語可以嗎?」儘管我台語真的是非常「不輪轉」,但不知怎地就覺得一股親切感撲面而來。

我們首先聊到了全球的火箭現況;吳宗信語重心長地說道,1990 年時台灣跟韓國同時起步發展太空衛星,本來台灣的火箭技術是領先的,但奈何最終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韓國躋身全球有能力發射衛星的 12 個國家之一,而台灣卻還沒辦法,整體技術也早已遠遠落後。

廣告

「就是沒有決心啊!」

台灣其實比韓國還要早接近發射的實力,吳宗信解釋畢竟國防飛彈的理論與火箭載具技術接近,台灣每年也投入不少錢在這裡面,可是就是政府搖擺不定等等問題之下,最終我們的技術發展就持續蹉跎。

真的很可惜。

韓國的決心與成就都可以看出他們意識到了太空科技的重要性:

第一個,太空科技是一個戰略科技;

第二個,太空科技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是個高挑戰性的,其實是在證明國力。

透過發展太空科技可以提升很多相關的工業水準,譬如說其中的精密加工,太空產業的加工水準要求是最高的,個人產值也是最高的。此外,它還可以帶動很多相關的精密工業,如機械、航電、通訊種種。它是一個火車頭產業。

吳宗信認為:

國家做這種不能太短視近利啦,如果你短視近利,你沒有本錢就得等人家做好,啊人家做好它是先驅,那我們就是永遠做代工嗎?

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做代工,代工很快;主要就是花錢,但是你花了幾千億下去,你拿到的卻是很少的毛利,而如果人家不要你,你就完蛋了。

台灣的航太科系太心酸,出來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台灣)整個循環是不好的,都做代工,沒有創新的東西。一個國家沒有做系統的話,永遠沒有辦法出頭啦!」

談到這裡,吳宗信又提了一個例子,他認為所謂「關鍵零組件」根本是錯誤的觀念,像是最近的案子,代工廠稱自己的零件為關鍵零組件,但 Apple 想要從玻璃面板換作藍寶石面板,你說玻璃面板比藍寶石差嗎?不盡然,可是掌握系統的 Apple 決定要換,下游的代工廠又能如何?

這就是現實。也因此吳宗信才說出一個國家很多產業如果我都沒有掌握系統,就完蛋了。

同樣需要釐清的還有台灣現有的太空教育。

這時吳宗信身為教授的本色全都發揮出來了,對於太空產業擁有無限熱情的他很是感嘆地對我說道:「當一個國家沒有強健的產業來支撐,其實這些學系的學生 8、90% 都不務正業。」他就認識有個著名大學其中一屆50個,最終只剩下5個勉強跟航太產業有關係。

這其實是很悲哀的,學生進去了等於沒有前途,學心酸。

研發系統才是正道!台灣太空產業的發展需要腳踏實地做起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看,台灣在「宇宙、太空科學」上很有成就,但這兩者之間其實在學科上沒有太大關係。吳宗信說宇宙太空科學是前面研究「科學」的,而他們則是做基礎工業,幫助這些科學家接觸到他們的研究對象。

不過,談到這裡吳宗信也提到了台灣學術界上的一點荒謬。他認為現階段台灣圈內的發展都是著重在把資源傾斜在「宇宙科學」這些前端的學術上,但他反駁如果沒有航太工業的支撐,如何把這些研究送上星際?當然我們可以花錢請美國等國家幫忙,但求人不如求己,可以產生龐大產值的航太工業沒道理給別人賺。

吳宗信認為會有這樣的「本末倒置」在於我國大多數的學術人員都是留美回來,他們在當地的學術環境當然可以這樣快樂的研究,因為美國這些地方的航太基礎工業都已經很完備、強大,因此發射火箭、衛星對他們來說再簡單不過。

可是台灣不一樣啊!如前所述,我們的航太科技儘管富有潛力與能力,但是政府不用、預算還一直被卡、被縮編,什麼關鍵技術都一知半解的時候,國家卻決定把預算投到了這些「容易上媒體版面」的科學上,然後花大錢請美國幫忙射火箭。

「其實全世界產值最高的產業、per person 產值最高的是航太,而不是半導體產業。」

吳宗信激動地說,航太基礎工程的發展的確所費不貲,但貴的過每年捧錢請美國人發射火箭嗎?至少航太工程還能創造產值與知識經濟。而航太工業也的確需要時間茁壯,可是這點時間的等待可以創造出更多先進技術,不必再繼續深陷低毛利代工、幫助產業轉型,為什麼不呢?

「台灣太沒有決心了,到現在還無法下定決心做這些基礎耕耘,所以 2、30 年了我們還是一樣,到現在還沒有完整的體系。」

最後,吳宗信不無無奈的嘆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哪有不打基礎就能坐享其成的好事?

聽到這裡,我深有所感,這其實就跟代工文化一樣,每年財報、新聞報的那麼好聽,Apple 概念股賺得超多,但是追根究底那些「賺」其實都是別人賺,台灣只是 copy paste 代人家做一些技術性相對較低的工作,而當有一天,它突然不要你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末日了,因為我們什麼前瞻技術都不會,連模仿都還不到家。

儘管現在這些「企業」都說要轉型、要發展技術,可是不投資在「人」身上,不投資在研究身上,光是花錢買人家技術(關鍵的也不會給你知道)都是沒用的。

「一個國家應該要有太空科學研究,但他的底層:太空工程,你一定要建立起來,沒有這些都是假的。」

最後,吳宗信認為創新創業有很多層次,但他希望的創新創業是有知識背景的,是高知識經濟的,這種門檻很高、產值也很高。而航太產業絕對就是其一。

太空產業一大趨勢,ARRC 瞄準發射讓中小企業也有能力擁有的超低成本衛星

現階段太空產業的兩大趨勢分別為「載人進入太空」以及「方塊衛星等小衛星」;為什麼說小衛星是太空產業的一大潛力趨勢呢?

吳宗信解釋:

因為大衛星一顆就 2、30 億,而微衛星只要 1 億或甚至更低,像方塊衛星大概 1 千萬以內就可以了。

吳宗信更分享去年方塊衛星可是被《Science》挑作十大科技發明。他說,隨著科技進步,電子零件越縮越小、功能更是越來越強;現在大約 5 個單位集合在一起,功能就差不多齊全了,而且全部只要 6、700 萬足矣,加上發射 1000 萬有找就能擁有一顆小衛星。因此吳宗信認為小衛星將是未來的個人衛星。

花個 2000 萬就可以有 3、4 顆小衛星,中小企業都可以負擔得起!

看準這一塊商機,ARRC 相信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領域的發射載具;創造出將這些小衛星送上太空的火箭。瞄準了低軌道射程的他們,現在主攻「混合式火箭」;吳宗信解釋與固態引擎一燃燒就停不下來不一樣,混合引擎與液態引擎一樣,可以在發動後改變推力,甚至關掉、停止。

混合引擎性能與需要高技術支援的液態引擎類似,但成本只有液態引擎的 1、20 分之一;吳宗信說再多方面考量下,混合引擎更便宜、更安全,除了發展性高,最重要的也是在學校可以實驗。

回顧過往,吳宗信分享經過7、8年的研究,他們終於做出一些不錯的成果;他也強調當然還有很多人也在做這個,像美國、日本都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團隊加入;但吳宗信特別驕傲的說,至少目前在比衝值表現上,ARRC 是領先的;他們正在申請的專利也很 leading。ARRC 目前的 isp 大概 280 秒接近 300 秒;成果和 SpaceX 的 isp 310 非常接近,但成本只有他們的 1/20、1/30,而且非常安全!

曾服務於美國太空總署,現任美國航空與航太協會委員、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的陳彥升指出,在各國同類型混合式火箭引擎的團隊中,ARRC「是國際上最好的成果」。

—《一群瘋狂科學家讓台灣在太空留名

「不讓夢想熄滅、不讓學生前途茫茫」ARRC 未來可能會公司化

因為想要讓台灣的火箭進入太空、讓台灣發展真正的「知識產業」,吳宗信說他們選擇了這個道路,就直接埋頭苦幹,中間發現有了一些成果,也讓他們看到更多未來的想像空間。

吳宗信身為一個大學教授,也在學術圈、國際上擁有相當的聲望與成就,但對他來說留在這裡研究火箭,就是一種使命感。特別是看到一路陪他走來的教授與學生們,他更覺得不能放棄。

所以當我問到他會不會公司化時,他這樣說:

「應該會公司化,因為你學生訓練到一定程度之後怎麼辦呢?我不希望他們以後到產業界去按 button。」

「全世界都這樣,都是老師帶頭出去。所以還是學生出去弄,我們幫他們啦,錢幫他們找這樣。」

「因為靠政府太不穩定了,所以才決定公司化。」他說如果未來公司化了,就把 ARRC 交給學生去運作,他們這些老師就是在後面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我們花了那麼多心血、用了不少國家資源、好朋友的資源,就這樣斷掉了很可惜,浪費我們的青春啊… 大家都有這個使命感,都不想說你做了這個7、8年的東西最後就丟到垃圾桶。」

他也提到目前也有一些國內外的企業在向他們談一些合作,也可能是併購,但是吳宗信不希望被併購,但當然如果最終走到這個道路,他希望最好是屬於台灣的、做的東西台灣可以用;主要也讓學生有地方可以發揮。

而對於 ARRC 這次的群眾募資,他更坦言說就是希望看看台灣的社會力。

目前的募資狀況,

募資進度:15.458675%

金額:2473388.0 元

參與人數:836 人

最後,想著 ARRC 還有台灣的航太產業,吳宗信表示「其實很簡單,就是決心去做!」

延伸閱讀

一群瘋狂科學家讓台灣在太空留名

台灣的太空夢就掌握在你手裡,動起來支持第一支射向星際的 MIT 火箭

(圖片來源:Grzegorz Jereczek、,CC Licensed)

作者簡介_科技報橘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文章輕薄短小,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了。

「科技報橘」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英雄 火箭 能力 吳宗信
科技報橘
科技報橘
TechOrange
展開箭頭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文章輕薄短小,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了。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