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嘆!一個財金系高材生:進了外商銀行,最重要的能力竟是「找餐廳」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嘆!一個財金系高材生:進了外商銀行,最重要的能力竟是「找餐廳」

嘆!一個財金系高材生:進了外商銀行,最重要的能力竟是「找餐廳」
圖片來源:www.audio-luci-store.it@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2.12

台灣的年輕人,缺乏的是能力嗎?

一位台大財金系畢業的學生,外表亮麗,而且極為聰明。她從入學第一天起就不斷被告知:去外商投資銀行才是有發展的路。於是,她大學極度努力,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勝出,得到高盛實習的經歷,後來得到金融分析比賽台灣區冠軍的頭銜,最後進入著名的外商投資銀行擔任半導體股票分析員。

但她的光明人生並未就此到來。

廣告

她愈是深入了解這個產業、了解她每天執行的業務,了解這個專業背後的真正面貌,她就愈覺得不堪聞問。她和我說了這些心底話:

投資銀行之中聚集了許多聰明而努力的人,這群人對社會卻沒有造成等值的貢獻。所有公開的資訊,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散播,靠公開的資訊幾乎不可能致富。所以,在投銀圈內,取得資訊的「專業能力」,可能包括和半導體大廠的銷售部門「打好關係」,訂單變化時會及早得知。「打關係」需要的絕不是財務分析能力,而是找好酒、找餐廳、找正妹的能力 -- 坦白說,有些手段和方法是「法律邊緣」的。

後來,她離開了那個「最有出息」的投資分析師職務。待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卻不是因為能力不足。

競爭勝出者,並不見得勝任愉快

日前有機會訪談一位頂尖大學的行政主管,他告訴我該校的目標是培養領導人,於是我接口問:「貴校如何培養領導人?方法是什麼呢?」

「這幾年,我們學校成立了許多學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多元能力」,例如創新創業能力、美感藝術能力、國際觀和外語能力…。一瞬間,我腦中閃過許多職場書的書名,類似《X歲之前要培養的Y種能力》。

無論在報章上,無論在學校行政或治校政策上,我們看到許多校長、大學教授擔心學生出校門的時候能力不足。於是,他們設立各種規則、課程、學程、改革招生考試…要加強「能力」。從長遠來看,學生真的很缺能力嗎?或者,話反過來說,那些在相對年輕就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因為身懷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超能絕技嗎?

廣告

得心應手、駕輕就熟,不導致傑出超卓

我的一位老同學,她在台灣兩大商學殿堂先後完成學業,進入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電子科技公司工作,擔任產品經理。在接受訪談過程中,她毫不藏私地分享擔任產品經理的見地、技巧、思維,告訴我她如何從青澀懵懂,到後來的駕輕就熟。

「如果已經做得這麼順了,為什麼還要離職?」

她告訴我幾個原因,有家庭考量,也有公司文化,但她自己也知道,沒有工作不辛苦 -- 事實上,她後來的創業可能更辛苦,收入也不見得比得上過往在大公司拿的薪水。

我愈來愈發現,有熱情去工作的人,跟只是不討厭工作的人,有極大的差別。有些同事,下了班之後還是會興致高昂地去搜尋手機、筆電的最新資訊,上國外網站觀察趨勢,也會自己掏腰包去買很多產品來做測試評比。我發現自己做不到。工作技能是可以學習,你可以靠努力讓工作表現達到80分。但是要達到100分,一定要有熱情,才能長期全力投入。

事實上,也們都算是幸運。他們從二三十歲,就意識到他們真正缺乏、真正該去追尋的事情。而許多人,為了安定的薪水,在自己不認同也不愛好的專業上,不認真、不在乎,不投入。常常,公司或機構無法進步,是因為充斥這樣的員工,而他們本人,也一年一年地,心靈乾枯而石化。

小十歲的學妹說我錯了,重點不在能力

我個人對「能力」這兩個字的執迷,是被一個年紀小我超過十歲的學妹所點醒的。她是張希慈,大學剛畢業就得到極多校內外的榮銜,並以「城市浪人計畫」創業,跨足台灣與香港共計十多個城市、亞洲各國,兩千名大專院校學生參與。她的書寫、志業,已經得到廣泛的重視,使她甚至受邀寫書出版,分享她家庭教育的成功與特殊之處。

在訪談張希慈的時候,我一再詢問她學歷習程中的細節帶給了她什麼影響。她一一描述了在社會企業研究社之中的體悟、在廣西志工服務之中的觀察、在甘肅荒涼地區為當地兒童上課的震撼、訪問血汗工廠農民工所感到的無奈。

我一邊聽,筆卻沒有在記,因為沒有聽到我心中的「關鍵字」。最後我問她:「你怎麼不和我說明,你在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能力,讓你今天能這麼優異?」她愣住了,低下了頭想了好一會兒,認真地說:

我從來不特別覺得,學到什麼能力對我有太大的影響。過去的學習、見聞,給我最大的助益,總是讓我更了解這個世界,讓我知道我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什麼。我總覺得,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點燃心底的動力。

啟動 TEDxTaipei 的,竟是來自一個糖罐

希慈這番感悟,其實常有不同的人,在書籍中、訪談中告訴我們,只是不見得用完全相同的詞語,但常被我們忽略。非常相似的話,另一個台灣極為傑出的青年、我們這一代青年中的領銜人物之一:TEDxTaipei 策展人許毓仁,也和我說過。他曾經在耐吉公司擁有一分前景很好、得心應手的工作。但是他最終從那分工作離開了,開啟了台灣最重要的創見和故事交流平台,原因也是一個事件,在他的心中引發了無可止息的動力。

那一件事情,發生在他在中南美打工留學的時候。他說:

我每天到公園找陌生人練習西班牙文,總會看到一位約六、七歲的小女孩兜售手工藝品,她身軀瘦弱、肚子突出,顯然營養不良。終於有一次我不忍心,和她買了個錢包,看她好幾天沒吃飯的樣子,我就帶她到麵包店裡吃麵包、喝咖啡。

小女孩去拿了糖罐,打開,然後做了一件讓我不可置信的事:她雙手一傾,把整罐糖一股腦全倒入咖啡。

我突然懂了。她吃完這餐後,其實是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而她可能很久沒吃過糖了。後來,我不管到咖啡莊園或是咖啡店,我總會想起那位小女孩,我會記起來,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是這樣過生活,而我會自問,我能幫他們做什麼?

這真是「大哉問」。而許毓仁在和我說這則往事的時候,聲音仍然因激動而有些顫抖,眼眶微有淚光 -- 我也是。

因為心裡迴蕩著這個疑問,許毓仁後來成立「大哉問計畫」,後來轉型成為TEDxTaipei。再一次,不是能力決定了他的方向與成就,而是他心底的動力。

找動力的教育:做得少和留空間

我們以為那些讓一個人早年優異或卓越的原因是能力,常常也是教育體系傾全力培養的重點。但我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反例顯示,只有能力而無動力的人,可以存活,但很難超卓,更難快樂。那些有動力的人,無論他們的出發點多麼劣勢,常能爬到山峰,即使不顯赫惹眼,也會發出耀眼又溫暖的光芒照耀旁人。

許多教授和校長還沒搞清楚:如果心中有動力,年輕人會突破萬難去學習能力;如果沒有動力,如山如海的課程或資源在他的面前,他也不知如何組合、如何深入。

動力是發現的,不是灌輸的,不必然要安排學生上課程,也不是上課程就能達到。發現動力,學生要有看世界、想自己、嘗試與遊盪的空間 -- 像許毓仁和張希慈那樣。也許,教授們和校長們要為學生好、改善高等教育,並不是該做更多,也許正好是該做更少。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財經系出路 外商銀行 財金 財金系出路 台大財金 台大財金系出路 財務金融系出路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