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平常也沒有多孝順!江蕙為什麼讓年輕人,願意為長輩「拚一場」?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趨勢中國

平常也沒有多孝順!江蕙為什麼讓年輕人,願意為長輩「拚一場」?

平常也沒有多孝順!江蕙為什麼讓年輕人,願意為長輩「拚一場」?
來源:翻攝自江蕙臉書
撰文者:周偉航
人渣文本 2015.01.06

號稱是最終的江蕙「祝福」演唱會,果然引發全面的排隊與搶票現象。有人認為這再次證明台灣人一窩蜂趕熱潮的心態,有人則認為這不過是偶像演唱會搶票的翻版,只不過因為搶票的主力轉變成為中老年人,才會引起較大的關注。

也有人批判這突顯了每個世代都會沉迷與造神,老人沒比年輕人清醒到哪去。更有人把重點放在替長輩排票的年輕人身上,認為這次的「孝親」熱潮,正好可以讓資訊嚴重不對稱的兩個世代重建連結,拉近關係。

我認為上述看似對立的說法可以串連在單一的脈絡之下:這次的搶票風潮,是一種宗教式的「贖罪」狂熱。

廣告

只是看個演唱會,聽個歌感動一下,怎麼可以扯這麼遠?是要贖什麼罪?

不妨就從「造神」看起。宗教通常會「造神」,很多領域也從宗教學習造神的技巧。請想想下面這四種人類活動:造勢晚會(政治)、職業運動比賽(運動)、演唱會(流行文化)、朝聖或佈道大會(宗教)。

是不是很像?不論是人數,使用的器材,進行儀式,服飾與符號,音樂,甚至事前的宣傳準備與善後的處理,這四者都有相似的部份。

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大規模集會活動,從上世紀初開始就不斷借用彼此的符號與結構,交互學習、發展,才會如此類似。而這類活動的主要架構是由宗教引領的。

廣告

所以外人去選舉造勢晚會,總覺得是集體癲狂的佈道大會。看熱烈的職棒主場賽事,常被忠實球迷美稱為「朝聖」之旅。而流行歌手的演唱會,更是台上台下整齊呼喝應對,聲光炫麗宛如異教勝會。

除了三者之外,在當代引人注目的集體活動,通常都有從宗教的「基因」在。當然,現今的宗教活動也借用了他者的諸多要素,相輔相成。

是以流行歌手的演唱會可被視為一種宗教儀式,而不單純只是「聽好音樂」的審美行為。歌迷透過參與演唱會的各種活動(搶票、排隊、購買週邊、現場應對、事後記述討論)來滿足心靈上的不同需求。

演唱會本身已具有宗教特性,但江蕙告別演唱會的影響更大。我認為其較一般演唱會還多出了兩個重要的成份。

第一,是江蕙一直都在,大家早習以為常,但她突然聲明即將停演,除了限量與時間急迫感所造成的壓力,這種「驚覺」也造成某種愧疚感。

她的聲明能激起「社群歸屬感」,許多人才察覺自己是她的歌迷(原來曾喜歡的歌是她唱的),卻沒有相對應的回報過,於是利用這最後的搶票機會做某種個人情意上的表態。這是一種贖罪心態。

第二,是年輕世代的想法。許多年輕人平日與父母輩互動較少,一方面是不知如何溝通,另一方面也是逃避善待長輩的社會責任,因此暗自存在某種虧欠感。

本次演唱會透過網路購票,這是長輩較不擅長,而年輕人(可能經常排票搶票因此)較熟悉的介面,是以許多年輕世代奮勇殺出,代長輩力拼一場。

雖然許多人沒有搶到票,但搶票過程已是足夠的示意,因為道德價值不只產生在「結果」,更多是發生在「過程」。透過大排一場卻浪費時間,或許還能產生更多的正面價值。這又是一種贖罪。

或許就是「虧欠江蕙」、「虧欠父母」的這兩種贖罪心態,加上許多其他類似的想法,促成廣泛大眾的投入,也引發空前激烈的搶票熱潮。

雖有「贖罪」心態,但演唱會的門票並不如「贖罪券」般膚淺。「贖罪」是要實現自身的道德責任,因此真正的贖罪,不是在於一張紙,也不是在於掏錢,更不只是排隊之苦與當機之煩,而是在於促成你做這事的「動機」與「手段」。透過思考「動機」與「手段」,我們才能體會這行為的道德價值,也才能得知「當黃牛撈錢」在道德上的錯誤。

所以是否造神,是否沉迷,是否浪費時間,都不是太嚴重的道德問題。參與者若能透過此活動來思考並完善人我之間的責任與價值,這就是有意義的事。

作者簡介_周偉航

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

「人渣文本」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江蕙 年輕人 孝順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展開箭頭

幼時想當言情小說家,如今在各大學兼課當流浪教師,將來計劃騙一筆錢來開深夜食堂。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