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從一個人、一群人到一個國家

有沒有覺得台灣越來越有希望?

如果你問我,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

因為我看到一群人。

在萬華街頭,資深撰述張瀞文發現,一群二十五歲上下的年輕人,策畫讓街友們當起總舖師辦桌,協助街友重拾自信。年輕人的熱情感動了周邊商家,於是,賣關東煮、米苔目、甜點的店家,一個個都自動成了活動贊助者。

不同的角落裡,越來越多的熱血故事方興未艾。

在台北,一群五、六十歲的熱血歐吉桑組成了一個團體,鎖定最冷門而棘手的台灣財政等議題研究,透過各種平台發聲,甚至到各地演講,一步步的,希望改變台灣。這群不願曝光的歐吉桑們,有人是金融教父級人物、有人是科技業財務長,為何要做這件事?他們說,害怕看到「台灣的未來被卡死,下一代沒有中產階級。」即便要改變這一切很不容易,但他們相信,只要出發了,就有希望。

資深撰述尤子彥則說了一個在鹿港小鎮的故事。一家老字號肉包店的老闆,每年竟花百萬購書送給客人,是有名的購書大戶,從《黃崑巖談教養》到《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都在他的贈書清單裡。他認為,閱讀可以改變命運,發願讓鹿港小鎮每年每人的讀書量,「能夠超越芬蘭與丹麥!」

類似的故事,不斷在我們身邊冒出來。

藉由探索全國二百零五個商圈的起落,我們也發現了這股新的台灣生命力:追求共好,不再獨善其身。在調查中,多數商圈禁不起時間的考驗而沒落,但其中卻有七個商圈,不僅持續吸引在地人潮,還讓國際遊客、城市、知名學術機構遠渡重洋來台朝聖,為什麼?

因為有一群人在這塊土地上,澆灌了他們追求共好的熱情。譬如,一位沒落的飯店第三代,靠著阿公的故事衍生出吸睛創意後,願意將創意成果無償分享給他人,因而讓溪頭重新塞車;一位地方小官用掃街一年,贏得在地人信任,讓沉寂許久的小漁村重返十七世紀榮耀;一位退休女子把雞婆精神發揮到極致,讓一個偏僻小農村變成最熱門山城……。

每一則故事的背後,都展現了台灣人追求共好的智慧與堅韌。如果說,這樣的精神能夠被擴散到更多角落,那麼,從一個人,一群人,到一個國家的命運,都可能因此而被翻轉!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