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還是慢點好

在台灣,新聞的熱點總是很「一致」。

或許因為地小人稠,針對最吸睛的話題,媒體們總是在第一時間,不分敵我自動組成蝗蟲軍團,帶上全國民眾以大軍壓境之姿,對目標物激烈啃食。當另一個張力更強的新聞爆發時,蝗蟲大軍立即轉向,原標的迅速被拋棄在荒野中,無人聞問。

新聞的暴起暴落,就像淺碟的台股一樣,反映了台灣人務實、但也現實的一面。務實,是台灣的特色競爭力,但此特色一旦發揮過當,就容易流於膚淺。

從本期開始,《商業周刊》將以連續兩期封面故事的規格,探討「明日歐洲」的新面貌。即便歐債危機中場休息,議題正被人們淡忘,但一場更深遠、超越金融面的歐洲思想革命,正在醞釀。

這場「國家們」的債務危機,讓歐洲面臨八十年來最大的巨變,影響的不只是資金流動、景氣復甦,更深遠的,它將重塑歐洲價值觀、經濟運行規則。而這場巨變背後的一堂課,對台灣更饒富寓意。尤其當大政府思潮在全球方興未艾之際,今日歐洲之苦,已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範例。

這是一個策畫兩個月的專題,由製作人曠文琪領軍,記者單小懿、劉致昕兩組採訪團隊,深入歐洲五個國度,進行田野調查,甚至進到歐洲年輕人家裡,與他們進行一場場的沙發對談,深刻而發人深省。

事實上,歐洲原是個人主義的發源地,源自希臘,見於歐洲文藝復興,十八世紀在英國茁壯,當人們陸續從各種禮教制度的束縛中被解放後,成就了日後在藝術、科技上令人驚嘆的成就。但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讓人們心生恐懼,大家為了追求經濟保障,而放棄個人自由,走向集體主義。

當個人交出自由時,後果如何?八十年後,眾人共食一鍋飯的弊端顯現,人們寧領失業救濟金,也不努力掙錢;工會寧可讓公司倒閉,也不願提高工時;犯罪之人寧願住在監獄,也不願盡早回家。眾人種下的果,如今要怎麼一起嘗?未來的歐洲,人們會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換回早已繳械給政府的自由嗎?

很多人期待,歐洲能盡快復甦,然而,我想,還是慢點好。近百年的沉痾,沒有投以重劑、給予相當的調理期,病根何以盡除?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